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華東師範大學楊國榮教授來我院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09-21

 本網訊(通訊員劉思源)9月16日,華東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楊國榮在我院B214報告廳做了題為“如何生活:從哲學的視域看”的精彩報告。講座由國學院名譽院長郭齊勇教授主持。我院陳波教授、吳根友教授、肖航副教授、廖璨璨副教授等以及40餘名同學參加了此次講座。

楊國榮教授由羅蒂和威廉姆斯關于“人的生活”的看法引入主題,認為人的存在和人的生活無法分離,這裡所說的“生活”不限于倫理學的語境,而是具有更廣的哲學内涵。因此,應當從形而上的層面來考察,基于此,“應該如何生活”也包含多重意義。楊教授以人的存在為關注點,區分了“生存”和“生活”,指出後者不僅以活着為前提,而且關涉價值問題。他指出,日常生活具有外在和内在兩方面的内容。就前者而言,主要表現為日用常行,廣義的生活世界與之相關,生活世界不僅有自然的維度而且與文化活動密切聯系,二者呈顯出不同的形态和内容。楊教授認為,人的存在形成何種方式、人的生活取得怎樣的形态受到曆史的制約和個體自身的權衡與選擇的影響。他強調,不能夠脫離曆史的衍化過程抽象地看待人生活的具體方式;個體的生活與價值意義關聯,同時與社會生活相互作用。在楊教授看來,與“如何生活”相關的是“何為好的生活”,二者的結合引向規範性。楊教授說道:“好的生活,也就是合乎人性的生活。合乎人性與合乎仁道和自由具有一緻性。”

楊國榮教授指出,人的生活呈現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雙重規定,生活的承擔者不僅是具有感性生命的主體,同時又是精神生命的主體。他梳理了西方哲學史上的後果論、德性論、道義論等倫理學流派在這一問題上所關注的不同側重點,進一步指出生活的兩個方面具有不同的意義。物質生活主要與人的感性生命相關,不直接與道德發生關聯,很難歸入道德領域;精神生活則具有價值内涵和道德性質,并展現出一種多樣性。楊教授認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構成了好的生活的相關方面,好的生活需要外在前提和内在前提。外在前提主要與經濟、政治等的良好有關,而内在前提則指向個體自身能力、品格的提升等。

楊國榮教授考察了中西方哲學史上不同流派對人的生活的兩個方面的關注,闡明了後果論與道義論、德性論的分歧所在,指出它們實際上都把人進行單向度或片面的理解。為了克服這種弊端,楊教授援引了諾齊克強調關注人之存在的完整性的觀點。他指出,人與人的生活都應當是“完整性”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在展現人的完整性的同時,也賦予了好的生活形而上的内涵。由此,楊教授讨論和反思了康德的至善和德福一緻的問題,提出将康德的觀點進行轉換之後,可以将德福一緻的問題和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相聯系,展現出人與生活的完整性。在這個意義上,康德講的至善則被轉換為廣義上的至善。此外,楊教授還認為至善在實現本質上具有曆史性和過程性,這是對康德抽象形态的至善的揚棄。随後,楊教授從至善的現實前提和涉及的社會背景展開了具體的分析和論述。最後,楊教授提出“以我觀之”和“以人觀之”的兩重視域,認為實現存在的完整性和好的生活需要這兩種視域的交融。

主旨報告結束後,楊國榮教授對郭齊勇教授、陳波教授、吳根友教授及同學們的問題進行了回應,圍繞講座主題展開了深入的讨論和交流。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