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運河與文明的持續性發展”講座成功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10-15
本網訊(通訊員 陳瀚钊)10月14日下午,由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主辦的“古代中國的運河與文明的持續性發展”講座在線上騰訊會議平台順利舉辦。本次講座由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所王建革教授主講,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主持。來自beat365体育官网以及校内外的50餘位老師和學生參與了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王教授首先在總體上說明運河對文明的影響及其在中國的體現。與其他大陸文明所在的河流區域不同,中國的黃河與長江是橫向河流,早期運河也以橫向運河為主,因而運河所溝通的區域異質性較少。而縱向運河的出現則可以勾連不同緯度差異性較大的區域,意味着國家資源動員能力的增強與規模的擴大。
而後,王教授按時間順序具體闡述中國古代運河的具體形态、影響及其面臨的問題。秦漢依托于關中的險要地勢,并輔以“八水繞長安”的水利體系。六朝則以建康為中心構建運河體系,但航運條件不佳。隋唐時期則形成大運河體系,使江南物資向長安與洛陽集中,但關中平原離運河較遠,戰亂時期會出現糧道截斷的危機。
在唐後期,國家開始有組織地開發具有發達溢流系統的太湖流域,形成了較完整的圩田體系,兩宋時期對太湖圩田區的治理又經曆從管理不佳到合理控制的過程。同時,北宋依托淮河流域完善運河,聯合開封與江南而形成消費與文化中心;南宋則依靠長江防線與運道,使江南成為經濟中心。元代因糧食需求而重視太湖流域的治理,同時并行海運與河運。此時黃河南泛而沖擊運河,在賈魯治河後,黃河下遊才基本穩定。元大都也由此繁華。
此後,黃河對運河的沖擊與借河行運之間構成了主要矛盾,若黃河泛濫便隻能采用海運。明代最終采用潘季馴的黃淮運合一的技術,使徐邳一線的黃河逐步固定,并使黃運交彙區的治理完全集中于清口。到清代,運河尤其是清口區域的治理愈發困難,最終因黃河決口、高堰危機,治河成本巨大,而改行海運,潘季馴體系曆經三百年徹底崩潰。
在講座的最後,王教授總結,運河保證了首都與經濟區之間的平衡關系。一方面,因為漕運的困難,首都不得不壓縮開支;另一方面,江南地區的商品經濟,因稅收與運河、太湖的治理而受限,這反而促進了生态治理體系的完善。
講座提問環節中,王教授就與會師生提出的明清為何排斥海運、元代在海運史上的特殊地位、海運發展與地理環境因素的關系、觀念史與曆史地理的關系、水利系統與經濟中心關系的古今差異等問題展開細緻的回應,并且尤其認為長江中遊的水利水電問題将成為中國今後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
最後,吳根友教授向王建革教授表示感謝,并指出:人與水的關系關乎文明的生存,淡水資源及水生态至今仍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在古典和現代社會、在中西不同文明中人們對水資源的利用,對當代生活也具有價值與意義。整場講座在熱烈的學術讨論中落下帷幕。
據悉,本次講座,是beat365体育官网百年慶典系列活動,也是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2022下半年“文明對話”系列講座的第一講。主講人王建革教授,長期從事曆史地理、農業史和環境史研究,對内蒙、華北和江南地區和運河區域的環境史有系列的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宋代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環境變遷史研究》與《9-20世紀長江中下遊地區水文環境對運河及圩田體系的影響》,發表論文百餘篇,論著4部,著作《江南環境史研究》入選2015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并獲2018年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學科學術獎著作類一等獎。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