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吳根友教授應邀為荷蘭萊頓大學比較哲學研究中心做學術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10-24

 本網訊(通訊員劉佳源)10月20日,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吳根友應邀為萊頓大學作了題為“莊子、方以智與海德格爾的‘生死觀’之比較”的線上學術講座。講座由萊頓大學博士生石元萍主持,來自海内外的40餘位師生參與了此次講座。

吳根友教授分别圍繞“莊子‘内七篇’的生死觀”“方以智‘不虛生浪死’的生死觀”“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一書中‘向死而在’的生死觀”“三位哲人不同生死觀的當代啟迪意義”四個方面對講座主題進行闡釋。

在講座的第一部分,吳根友教授首先比較了孔子、老子和莊子對生死的看法,指出莊子在生死問題上對老子有繼承亦有獨創,吳根友教授由此引入他對《莊子》内七篇生死觀的理解。在《逍遙遊》《齊物論》篇中,莊子借“物莫之傷”與“乘物以遊無窮”的論述表達了尊生、無待的生命自由的理想,把死亡看作是一種回歸本真的狀态。在《養生主》篇,莊子明确提出了“保身、全生、養親、以盡天年”的生命觀,《人間世》篇也借孔顔對話表達了同樣的“順道尊生”的思想。《大宗師》中的“不知悅生,不知惡死”則诠釋了“順天安命”的生死觀。除去觀念層面,莊子還在《人間世》《大宗師》兩篇中提出了心齋,外(物)、忘等超越死亡恐懼的具體方法。

在第二部分,吳根友教授以方以智《東西均》一書的《生死格》篇為文本依據,指出方以智将“生死問題”看作是“醒世第一铎”。吳根友教授還提及了方以智和莊子生死觀的同異,方以智雖然在“齊同生死”的問題上與莊子有相似之處,但方以智不以自然氣化的觀念來看待死亡問題,方以智将“心”看作是“生死之源”,人可以擁有出入“生死”的高度主體自覺性。通過對曆史上各種生死觀進行分析、批判,方以智最終認定儒家的生死觀為最高明的生死觀,孔子“知生”一語更能道盡生死意蘊。最後,吳根友教授也指出了方以智生死觀的缺憾之處:缺乏現實上的可操作性。

在第三部分,吳根友教授認為,海德格爾從生存論的存在論角度分析了死亡現象與死亡概念,作為生存論意義上的“死”這一概念與“純粹的消失”、“單純的完結”和對“亡故的‘體驗’”的界線也得到區分。“死亡” 被看作是“此在的一種特具一格的可能性”,日常生活中公衆對死亡現象認識具有平面性,公衆的“向死亡的存在”是一種“沉淪的存在方式”,是“在死亡面前的一種持續的逃遁。”對于生存論上“本真的向死亡存在”,海德格爾将其界定為“解脫了常人的幻想的、實際的确知它自己而畏着的向死亡的自由之中。”換而言之,真正哲學意義上的死亡對于人而言乃一種宗教性的晨鐘暮鼓,它催醒人們擺脫對死亡的恐懼,在有限的人生裡奮起而邁向自由之中。

在第四部分,吳根友教授對三位哲人的生死觀進行了逐一比較,試圖在比較中彰顯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的現代性意義。在吳根友教授看來,莊子以曠達的死亡觀揭示了生命本真現象。方以智既強調以死亡來彰顯、警醒世人“生”的意義,同時又特别推崇儒家的養生送死,重視父母死亡的孝道觀。海德格爾則是通過闡釋人對死亡之畏的本真情态,揭示了作為主體的個人由對死亡的真切感悟通達對有限生命存在的無限可能意義的領悟。合而觀之,三位哲人有關生存、生活與死亡的相關論述,均有助于今人對生命與死亡現象作更為深入與多角度的了解與觀照。死亡問題不僅是中西哲學領域中重要的問題,也是永恒的哲學問題。如果說海德格爾的“向死而在”的死亡觀能催人奮進,那麼中國傳統哲學提供的順應大化之流、慧命相續的安魂曲,又給我們一種視死如歸的從容與曠達。

在講座提問環節中,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盧盈華教授就莊子的齊生死與養生的内在緊張以及方以智的死與名的關系問題提問,萊頓大學哲學系跨文化哲學中心主任Douglas L. Berger教授提問了海德格爾與莊子的死亡形上學問題,與會學生就海德格爾對死之“畏”的意義問題提問,吳根友教授均予以細緻回應。最後,整場講座在熱烈的學術讨論中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