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特聘教授黃保羅博士應邀作題為“馬丁·路德對理性的三大批判及其與康德的異同”的線上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11-23
本網訊(通訊員田昶奇)11月22日晚,應我院邀請,上海大學特聘教授、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兼任教授黃保羅博士通過網絡平台作了主題為“馬丁·路德對理性的三大批判及其與康德的異同”的線上講座。講座由外國哲學教研室蘇德超教授主持,外國哲學教研室趙林教授擔任與談人。本次講座屬于beat365体育官网百年慶典系列活動之一,在騰訊會議和Bilibili直播間同步進行,騰訊會議有300餘人參與本次講座,Bilibili直播間有1000餘人參與本次講座。
在講座開始,黃保羅教授介紹了理性概念。理性概念源于古希臘哲學的邏各斯(Logos)概念,邏各斯兼有“内在規律”和“外在言說”兩種涵義。與之相應,内在的邏各斯是理性,外在的邏各斯是關于理性的元素。理性與信心有密切的關系,二者在基督教哲學形成了張力。經院神哲學從自然和道德的有限性和相對性來探索永恒性與絕對性,用理性捍衛信仰。康德的理性概念也非常複雜,從廣義到狹義分為三重涵義:第一,所有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第二,最高的認識能力;第三,辯證法的根源,其實質是實踐理性、自由意志。
黃保羅教授梳理完康德的理性概念後指出,從表面上看,康德是反路德的,因為康德雖然批判理性,但理性主義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據了主流。然而,康德與路德又相似之處,路德早于康德對理性提出三大批判,并呼應了康德的三大批判:
第一,路德從自然法來批判純粹理性的有限性,論證了人在知識論上無法證明或證僞上帝的存在。黃保羅教授指出,路德對理性的态度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以嚴苛、激烈的言辭譴責理性,把理性稱為“魔鬼的最大妓女”,另一方面又尊重理性,視理性為上帝對人類的祝福。為解決該矛盾,黃教授區分了“信仰之前”與“信仰之後”的理性:如果信仰上帝,那麼理性是上帝的祝福,如果不信仰上帝,那麼理性是魔鬼的娼婦。相應地,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的“哥白尼式革命”的結論是理性的有限性,即人的主觀理性不能到達物自體,因此經院神哲學通過理性證明上帝存在的方式不成功。
第二,路德以道德律來批評實踐理性的有限性,在倫理學上論證了人在道德實踐上無法滿足律法的要求以臻至善。黃保羅教授指出,路德認為人除了信以外,其餘都是不完美的,路德也因此與人文主義決裂。相應地,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論證了人在絕對服從律令的情況下,不應隻尋找快樂,而應尋找上帝賜予人的幸福。
第三,路德以信心(悖論)理性來批判形式邏輯理性的有限性。路德用“亞伯拉罕獻祭”的例子解釋悖論,悖論體現為表面的現象看起來不是祝福,背後卻是祝福。有鑒于此,人隻能在上帝所啟示的現象背後和對立的隐藏處看見神,而不是從正面看見神,這是路德特有的“十架神學”方法論。相反,“榮耀神學”試圖通過理性與經驗從下往上地以現象尋找本質、通過現象來诠釋上帝從上往下的啟示、通過自我努力的道德從下往上地滿足上帝的要求,三者都行不通。兩類神學的差異體現了路德和經院神哲學的差異。黃保羅教授強調,路德主張的悖論不是邏輯悖論,而是屬于道德悖論或二律背反,表示真理隐藏在在表面現象的反方之下,無法被理性、經驗和道德直接把握,這與相對主義與多元虛無主義有本質差異。在這方面,康德與路德不同,康德仍為人的主體性留下餘地,對他律變為自律、德福一緻抱有積極的幻想。康德認為在證明或證僞上帝存在與否的問題上,理性無能為力,但又不甘心像尼采一樣殺死上帝,便從道德律令角度找出上帝。康德對人性抱有的樂觀态度被認為類似貝拉基主義。
黃保羅教授最後指出,如果沒有充分關注路德對理性的三大批判,沒有充分關注路德對人的“主體性”在知行等方面的有限性的論述,那麼會陷在主體性中而無充分反思。在當代,大數據、人工智能加劇了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泛濫,從路德的思想汲取必要的思想養分對于當前給予理性正确的功能定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全忽略路德對理性三大批判的背景下,漢語學界的康德研究,存在着極大誤導的風險。
在與談環節中,beat365体育官网趙林教授指出,德國思想界分為施瓦比亞傳統和波羅的海的普魯士傳統,前者是德國傳統思想的根基,也是神秘主義的故園,充滿德國南部黑森林式的陰郁氣質,後者擁護理性主義精神,反映德國北部沿海地區的冷靜氣質。路德代表施瓦比亞傳統,康德代表波羅的海的普魯士傳統。趙教授指出,施瓦比亞傳統與波羅的海的普魯士傳統的差别也體現于理性與理智的差異,在理智看來,理性就是一種背反、吊詭,但恰恰是這種背反的理性孕育了辯證法。黑格爾哲學是統一這兩種傳統的嘗試。
在互動環節中,黃保羅教授與聽衆展開熱烈的交流,就聽衆的有關問題給予了充分回答。
最後,蘇德超教授代表beat365体育官网師生對黃保羅教授這場深刻而精彩的講座表示了感謝。同學們表示,此次講座收獲頗豐,幹貨滿滿,學術氣氛濃厚。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