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華東師範大學吳冠軍教授應邀做“從人類世到元宇宙”線上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12-08

本網訊(通訊員 管昕宸)11月25日晚,應我院邀請,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與奇點政治研究院院長吳冠軍教授為我院師生開展了主題為“從人類世到元宇宙:當代資本主義演化邏輯及其行星效應”的講座,講座以線上方式進行。本次講座是beat365体育官网百年慶典系列活動之一,同時也是beat365体育官网國外馬克思主義工作坊的第一次講座活動。

我們都熟悉馬克思的第十一論綱“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對于當代資本主義的種種變化與現象,以介入性的關切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去理解和闡發是十分有必要的。人類世與元宇宙正是反映出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典型現象。

在當代世界,“地球”這顆行星可以說已經布滿了人類的痕迹。而就人類的思想界而言,我們所稱的“人文主義”(humanism/人類主義)也在現代世界作為一種“偉光正”的褒揚而出場,作為我們思考問題的慣常背景。但吳冠軍教授指出,“humanism”這個詞語最最直接的關懷指向即,将人類推向時代的中心,将人類作為思考所有問題的框架,從而成為了最具有背景性的意識形态框架。然而,在這個框架中,一切非人化的存在都被“以人為本”這一“美好”的宣言所排除,人類主義除了将自己先驗的懸設的超越性存在取消之外沒有“發生”任何東西,這在實際上将人類主義的框架轉換為了“人類例外主義”的框架。這樣一個人類主義在其發展了數百年後,在20世紀末終于孕育出了“曆史終結論”,此時的人們,将如同提出這個著名論斷的福山先生的老師科耶夫筆下的“末人”一般隻剩下“嬉戲”。然而,當我們稍稍跳出這些學術話語的宏大宣稱,在人們對非人類的世界之視野不斷開闊以及社會與環境暴露出的如此多的結構性問題的當下,這個人類主義的最終宣稱如同“大寶寶思維”一樣荒誕,從而實際上的,将“人類主義框架”本身導向了自己的曆史終點。

吳教授認為,“人類例外主義”實際上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堂而皇之的宣稱的“美國例外主義”共享同一套邏輯,即在現代性的背景下将自身始終作為思考的起始與最終的目的。

在這樣一個節點上,吳冠軍教授認為人類世(Anthropocene)的概念對于我們非常重要,這一新構詞是前諾貝爾獎得主保羅·克魯茨提出的一個地質學構詞,意在表示人類作為一個單一物種對行星的深遠影響力,後被人文學界引用。接着,吳教授介紹了幾位當代哲學家對人類世與當代世界的批判性思考,如布魯諾·拉圖爾的氣候政制理論、貝爾納·斯蒂格勒的作為體外器官的技術義肢論斷和社會熵增理論、詹姆斯·洛夫洛克的蓋娅理論……這些理論都以一種較之于人類主義廣泛得多的思考框架出發,介入當下的問題域。而這些理論也将我們的視線引向了造成這一現狀的根源,即人類世的深層面貌——資本世。

吳教授尖銳的指出,在當代資本已然成為一種地質學力量,産生出行星尺度上的諸種效應。行星資源被私有化與産權化,并被組織進資本主義系統中,成為資本積累的諸種原始材料。當物性的行星資源被占有殆盡,資本主義系統便轉而尋找新的外部性作為維持其系統穩定性的原始積累來源。當下熱門的“元宇宙”概念便是這種全新的原始積累的典型。行星尺度上的資本世意味着,資本主義的空間性修複潛力已趨向枯竭,而元宇宙則構成了新的外部性,衆多企業巨頭争相湧入、搶占賽道。在去中心化與全新生活體驗的承諾下,元宇宙隐秘地将行星工廠進一步升級成元宇宙工廠。通過娛樂與遊戲,元宇宙資本主義緻力于徹底将作為“用戶”的生産者編碼進奈格裡所言的非物質勞動的“賽博的”生産場所。在行星加劇熵增、人類進入剩餘時間的人類世中,元宇宙資本主義是資本對時間最為總體化也可能是最後一次的侵吞。

最後,吳教授借用當代哲學家齊澤克的論斷,點明當今我們已經生活在末世,而諸如《黑客帝國》等看似悲觀的影片實際上仍然抱持着一種“後人類幻想”,即當人類被自身導向毀滅後,仍然會有人的造物或文明“看護”着人類,然而,這顯然是一種對終結的浪漫化的想象,當然我們也不一定要像齊澤克、斯蒂格勒那樣悲觀,但是人類與地球沒有備份,破除當代資本主義在人類世中展現的末世的必然性結局,追求一個去資本主義的未來世界,唯有共同的激進行動。

在學生提問環節,吳冠軍教授就“在元宇宙中,為何娛樂成為了一種勞動?”、“批判人類例外主義與如何建構(追求)一個去資本主義的世界?”、“如何将物理學的奇點聯系到人類學的奇點?如何界定‘人類無法掌控也無法解決的’事件?”、“‘刷短視頻’是否同樣創造出一群‘生産-消費者’呢?”等問題分别做出兼具理論與現實關切的回應。最後,整場講座在熱烈的學術讨論中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