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明視野裡的家庭與家庭主義”系列學術講座順利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12-12
本網訊(通訊員劉佳源 葉玲)2022年12月9日,由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主辦的“跨文明視野裡的家庭與家庭主義”系列學術講座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順利舉辦。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李勇教授主持開幕式,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保羅·帕頓教授(Paul Patton)分别緻開幕詞。吳根友指出,現代社會的到來破壞了人類原有的“有根性存在”,此次講座的目的在于希望能超越本有的文明視野,為人類經驗性生存的“家”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樣态。保羅·帕頓在緻辭中表示,家庭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和普遍元素,同時在不同的文明語境裡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家庭無疑是進行文明對話的一個良好切入點。
本次系列學術講座共由六場專題講座組成,六位中外學者分别從不同視角圍繞“家庭與家庭主義”這一主題展開研讨,為與會師生呈現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
在第一場講座中,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凱倫·格林教授(Karen Green)聚焦于15到19世紀歐洲對國家性質的理解轉變。她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婚姻”和“家庭”的概念化轉變起到了媒介化作用,女性主義在這一時期也有所發展。她指出,女性主義的發展對于傳統父權制中的家長主義與男權主義提出了挑戰,撼動了人們對婚姻等級觀念的認識,使得婚姻從一種與“孝”相關的義務轉變為一種平等的友愛關系。随後,凱倫·格林對比了當時歐洲的混合型等級制度與中國的分離型等級制度。在她看來,女性主義者倡導的一些觀點也可延伸到國家層面,從而構建一種基于平等的混合型等級制度。
在第二場講座中,榮休美國學者楊笑思教授(Xiaosi Yang)為我們帶來了題為《西方可以從儒家的“家哲學”中學到什麼?》的分享。他首先就“西方為何沒有‘家哲學’的概念”提出疑問,并列舉許多著名西方哲學家未婚的例子,梳理了西方哲學輕視家庭的傳統。通過梳理中西社會“家-國-天下”理想與現實情境下的不同模式,楊笑思指出,“家”作為社會最小生命共同體,在人的存在、道德、秩序建構、心理健康、人性、教育及提供幸福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儒家的“家哲學”對解決西方社會的現代性危機具有借鑒價值。
在第三場講座中,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米莉安·班卡斯基老師(Miriam Bankovsky)勾勒了全球北方現代經濟和政治思想領域對“家”概念的多元認識。在她看來,一方面,兩個領域對“家”概念都持有一些正面的認識,認為“家”在培養社會理想價值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如協調個性與社會期望,塑造健康的主體及獨特的個性,分享親密關系等。另一方面,兩個領域都注意到“家”在貧困或各種不公正現象的延續上也發揮一定作用。基于此,她邀請與會學者思考這些不同的概念和關注點與中國的“家”概念展開比較的可能方式。
在上午講座的讨論環節,與會學者分别就男女橫向關系從等級性向平等性轉變的方式、重視個體的現代價值觀與重視倫理的家庭價值觀之間的沖突、中西方“家哲學”傳統的思想背景與理論邏輯等問題展開深入研讨。
在第四場講座中,複旦大學孫向晨教授以《親親:在同一與他者之間》為題,介紹了區别于西方哲學傳統以及猶太思想背景的人類生存論結構的另一種可能面向。這種可能面向基于漢語世界的思想傳統,并不必然意味着一種特殊主義的哲學立場,而是旨在幫助人們揭示出人類生存中某些可能被其他文明所忽視的普遍性面向。通過細緻分析,孫向晨指出,漢語世界基于自身的文化傳統揭示了從生生論到親親論的生存論路徑,并以“道不遠人”的方式,把“親親”之愛作為起點,從親親到親切,從而建構起一個人生在世的“溫暖世界”。
在第五場講座中,BEAT365唯一官网李勇教授分别從“當代中國社會面臨的家庭相關的危機”“先秦儒家關于家庭的資源”“當代‘家哲學’的發展”“現代的挑戰”四個方面,論述了在現代化的沖擊下重建儒家“家”的觀念的必要性。在他看來,生命的意義既基于中立性的善,但也需要考慮個體的意願,家庭作為一種中立性的善,不一定構成所有人的必然選擇。對儒家的家的觀念的重建,一方面需要捍衛某種具有儒家色彩的家的存在,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去回應現代關于婚姻、家庭和生育的新的觀念與實踐。
在第六場講座中,BEAT365唯一官网吳根友教授讨論了中國傳統社會中“孝”觀念與實踐及其在當代的反思。他首先梳理了《論語》《孟子》《孝經》等儒家經典文本以及漢語佛教典籍中“孝”的觀念和孝道思想,并考察了孝道在官吏選拔和考核、尊老養老制度、傳統法律體系中的表現。回歸當代中國社會,吳根友指出,傳統社會以盡孝、盡義務為中心的家庭倫理,正在發生劇烈變化。一個以個人權利為主導,以傳統盡孝的義務倫理為輔助原則的新家庭倫理格局,基本成型。在跨文明、跨文化視野裡考察中西家庭倫理的變化,以及從現代女性主義的角度來思考家庭倫理的新要求,有利于思考當代家庭倫理建設問題。
在下午講座的讨論環節,與會學者分别就生生論與存在論的區别、儒家思想如何應對現代危機、孝道與意識形态的關系、孝的現實實踐、“中立善”原則的現實困境、社會養老等問題發表看法。
最後,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副院長廖璨璨副教授作總結發言,她向各位與會學者對本次系列學術講座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至此,本次“跨文明視野裡的家庭與家庭主義”系列學術講座圓滿落幕。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