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啟蒙運動中的情感與理性”學術會議順利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2-12-25
本網訊(通訊員 杜毅)2022年12月17日,“近代西方啟蒙運動中的情感與理性”學術會議順利舉行。本次線上會議由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院、BEAT365唯一官网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主辦,湖北省倫理學會協辦,來自社科文獻出版社、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河南财經大學、BEAT365唯一官网、湖北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約100餘人參與了會議。會議主要圍繞《情感的自然化: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哲學基礎》一書展開研讨,同時包括近代西方啟蒙運動中的自然情感、理性與商業社會等相關話題。
開幕式由beat365体育官网陳江進教授主持,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校長、經濟學院羅衛東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李建華教授,社科文獻出版社政法分社周瓊副社長,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龍靜雲教授分别緻辭。羅衛東教授在緻辭中簡要回顧了自2007年以來組織學界力量翻譯和研究蘇格蘭啟蒙思想的過程,高度肯定了本次會議的意義,羅教授特别肯定《情感的自然化》是一本頗富創新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該領域的研究空白。李建華教授在緻辭中指出,18世紀的英國情感主義哲學和當時的英國政治、經濟、文化是一體的,18世紀蘇格蘭啟蒙思想是以情感而非理性為本的啟蒙,聯系到由啟蒙引發的現代性,李教授認為由理性主義引發的現代性在價值選擇的依據和後果問題上存在着難以回答的問題。周瓊副社長在緻辭中介紹了社科文獻出版社的服務宗旨與學術定位,同時詳細回顧了《情感的自然化》一書在該社的出版過程,以及出版後從學界收到的良好反饋與肯定,目前該書市場銷量良好,出版社已加印。龍靜雲教授在緻辭中回顧了李家蓮教授研究18世紀情感學派的曆程,肯定了該研究對國内近代哲學研究的意義,同時,龍教授還結合《情感的自然化》一書闡述了情感主義倫理學對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啟迪。
開幕式後,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高全喜教授和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應奇教授分别以“漫談蘇格蘭情感主義道德哲學之發轫”和“情感主義、美德倫理學與正當之于善的優先性”做了主旨報告。高教授指出,蘇格蘭道德哲學是英國光榮革命之後的蘇格蘭社會思想之産物,發轫于哈奇森的情感主義美德倫理學,高教授全面概述了哈奇森道德哲學對18世紀英國道德情感主義哲學、英國功利主義以及現代聯想主義心理學乃至當代智能人的深遠影響。應教授在主旨報告中概述了《情感的自然化》的寫作淵源和主要思想,介紹了自己與蘇格蘭啟蒙思想結緣的過程,分析了元倫理學情感主義與18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中的情感主義的異同,主張像斯洛特那樣從更寬廣的哲學視域研究情感主義,把道德情感主義與德性(美德)倫理學結合起來;最後,應教授着重讨論了重審正當于善的優先性問題。主旨發言後,會議進入三場學術讨論與争鳴活動環節。
第一場活動由湖北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阮航副教授主持,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國際中心戴茂堂教授和beat365体育官网楊雲飛教授分别以“究竟該在何種意義上談自然?”和“康德哲學中啟蒙思維的三個層次”為題發言。戴教授指出,《情感的自然化》很好的補充了西方倫理學的一個缺環,有創新和補白之義,應引起重視。同時,戴教授質疑,《情感的自然化》把天然性跟道德性無條件的等同起來,從自由簡單過渡到自然,認為這種過渡是說不通的,戴教授表示自己僅僅隻贊同以審美的态度擁抱自然。楊雲飛教授認為《情感的自然化》對于18世紀英國道德情感主義哲學做了非常好的梳理,關于啟蒙,通過援引康德把啟蒙定義為人脫離他自己所招緻的不成熟的狀态,楊教授認為康德啟蒙思維包括自己獨立思維、在每個别人或者他者的位置上思維以及任何時候都與自己一緻的思維這三個層次,認為應該把康德的啟蒙思維方式最終表達為理性的一貫性。在回應與讨論環節,通過分享潘諾夫斯基(Ewin Panofsky)在《視覺藝術的意義》一書中記錄的康德臨終前的小故事,李家蓮指出,該故事中的道德實踐表明康德自己并未在真正超越自然的意義上行動,以此為基礎,李家蓮指出,18世紀英國道德情感主義哲學始于以審美的态度擁抱自然,始終緻力于在人與自然之間構建一種和諧關系,在談到啟蒙時,她指出,為了擺脫由自己招緻的不成熟狀态,除了憑借康德意義上的理性外,移情能力的成熟問題也需要受到關注。
第二場活動由湖北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陶文佳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學曆史學院張正萍副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哲學系康子興副教授分别以“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情感’與‘自然’”和“商業社會與道德情感的自然化”為題發言。張正萍副教授肯定了本書從情感出發進行寫作的視角,認為這是相當少見的,同時指出了有待進一步澄清的三個問題:情感的自然化是如何發生的?理性與情感的關系是什麼?為何沒有讨論曼德維爾?康子興副教授抓住“自然化”這一關鍵詞,從“商業社會的曆史與道德”、“思想史中的商業社會”以及“商業社會與情感的自然化”三個角度讨論了商業社會中的情感自然化問題。如果說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确立來源于情感的自然化,那麼,則需進一步解釋“革命到底是怎麼造成的”以及與之相伴的商業社會等問題,如果說斯密道德哲學缺乏規範性,那麼,還需解釋其政治經濟學的規範性從何而來的問題。随後,通過聚焦對自然的否定性定義和肯定性定義,李家蓮回應了兩位發言人共同談過的情感的自然化問題,認為人類情感的自然化進程直接推動了商業社會的建立。關于商業社會的規範的來源問題,她指出,剝離了想象元素的同情機制在商業社會中為人類行為提供了規範的來源。就此言之,如果擴大斯密問題的外延,可以說斯密問題并非僞問題。同時,她還讨論了與該問題緊密相連的理性主義思想以及曼德維爾等人的思想。
第三場活動由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範昀副教授主持,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海超副教授和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後章含舟分别以“從情感運行的自然機制尋求道德的合宜性基礎可行嗎?”和“移情≠同情,移情→同情—關懷倫理學中的移情與同情之辨”為題發言。李海超副教授認為《情感的自然化》聚焦情感自然化梳理了英國18世紀情感主義哲學的發展曆程,對中國哲學的研習有參考價值,同時梳理了四個有待商榷的問題:斯洛特的“二階移情”理論真的能夠解決“遊叙弗倫困境”嗎?從道德哲學過渡到政治經濟學的基礎是什麼?審美真的蘊含“平衡對稱”嗎?從情感運行的自然機制是“是”問題能進入到道德善之“應該”嗎?章含舟博士讨論了移情與同情的日常區分,勾勒了關懷倫理學中的移情與同情之争,立足斯洛特自2014年以後的哲學工作,章博士分析了斯洛特哲學中的完善的移情機制及其對同情的解釋問題,認為移情比同情更基礎。随後,通過聚焦于道德情感主義哲學中的“是”與“應該”,李家蓮回應了兩位發言人的發言,認為道德情感主義讨論的道德贊同屬于“是”問題,不能直接過渡到“應該”,被賦予了“應該”的性質的道德贊同可以解決遊叙弗倫困境,同時,也隻有被賦予了“應該”的性質,移情機制才能真正得到完善,而對于擔任道德哲學與政治經濟學之過渡橋梁的情感機制來說,則無須被賦予“應該”的性質就能完成自身使命。
随着第三場活動落下帷幕,會議進入閉幕式環節,閉幕式由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國際中心戴茂堂教授主持,李家蓮教授做總結發言。李家蓮教授對beat365体育官网與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湖北省倫理學會精心組織本次活動表達謝意,對所有的參會學者、師生以及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期望以此次學術會議為新的起點繼續推進相關研究與合作。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