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第十一屆中國法國哲學年會暨第三屆中國笛卡爾哲學年會順利召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1-01

本網訊(通訊員王鑫怡 林於明 黃天佑)12月24-25日,第十一屆中國法國哲學年會暨第三屆笛卡爾哲學年會在線上召開,笛卡爾哲學年會的主題為“機器、身體、靈魂:笛卡爾哲學的當代意義”, 法國哲學年會的主題為“物、事件和存在”。本次大會由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笛卡爾哲學專業委員會、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法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主辦,beat365体育官网、浙江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聯合承辦。本次會議彙聚了來自海内外各大高校的80多位專家學者,提供了72篇專題報告,其中,中國笛卡爾哲學年會共有七場分會場,有30多位專家學者參與,提供28篇專題報告。

beat365体育官网郝長墀教授主持了本次大會開幕式。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法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笛卡爾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馮俊教授、浙江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常務副院長王俊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李佃來教授分别為本次大會緻辭。


12月24日上午,笛卡爾哲學年會分會場的第一場發言由《社會科學》編輯部周小玲編輯主持。

第一位發言人是來自上海社會科學院的施璇老師,報告題目是“笛卡爾的機器與機械論哲學”。施璇老師從機械論的區分出發,說明笛卡爾的整個哲學隻是采納了機械論方法論,并沒有承諾機械論本體論。笛卡爾的哲學既包含機械論與非機械論兩方内容,認為人體、動物、世界是機器,即根據内在原理而自我驅動的運動裝置;而心靈、人、社會等都不是機器。

第二位發言人是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鄧剛老師,報告題目是“技術與生命:康吉萊姆對笛卡爾的解讀”。鄧剛老師報告了康吉萊姆對笛卡爾的颠覆性解讀。笛卡爾獨特構想要在科學指導下進行技術,認為一切都是可分廣延,但是在實踐中遭遇的是特殊物質對象,而康吉萊姆認為依靠工具和技術上不完美所提供的機緣,自然知識依賴技術。此外康吉萊姆通過批判笛卡爾動物機器理論,說明了技術來源于生命。最後康梳理反射概念發展史,反思了靈魂論、機械論和生機論的生命。

第三位發言人是來自中山大學的唐詩韻老師,報告題目是“笛卡爾動力因概念的三種特征——哲學史承襲與文本确認”。唐詩韻老師在報告中指出笛卡爾的動力因有悠久哲學史傳統,最初由阿維森納提出,表示一種産生存在本身的原因。它有三種特征,即産生存在、原因與結果不同、原因與結果同時。動力因的三種特征與亞裡士多德的四因體系有很大的差别,對于笛卡爾體系影響深遠。


12月24日下午,笛卡爾哲學年會分會場的第二場發言由西北師範大學的賈克防老師主持。

第一位發言人是來自清華大學的張偉特老師,報告題目是“笛卡爾與人工智能”。張偉特老師指出笛卡爾提出了語言測試和理性行為測試作為判斷智能的标準,但是其機器理論和身心二元論框架使得笛卡爾預言人工智能并無可能。但是同時指出他的身心框架在理論上并未排除人工智能機器的可能性,并且在《沉思集》中潛在地提供了第三個“我思故我在”的智能測試标準。

第二位發言人是來自中山大學珠海的葉斌老師,報告題目是“笛卡爾與信息繭房”。葉斌老師認為信息繭房在認識論上可能對人造成困鎖效應,這使得如何通達真實的世界成為一個問題。而這與17世紀哲學所面臨的“觀念紗幕”問題形成了呼應,因此作為其濫觞的笛卡爾哲學中的表征問題是重要理論資源。

第三位發言人是來自巴黎一大的胡恩海博士,報告題目是“動物機器與無光之火-論笛卡爾的生命内熱學說”。胡恩海報告了笛卡爾的生命内熱學說。他首先展示了笛卡爾的醫學背景和笛卡爾的機械概念和機械論,随後說明了笛卡爾的徹底的心物二元論框架造成的與傳統亞裡士多德-蓋倫醫學以及文藝複興大小宇宙傳統的斷裂。胡恩海之後指出笛卡爾的作為第一元素的無光之火的生命原則是通過發酵的從可見到不可見的類比的機械論圖像模型解釋得到的,并展示了發酵理論在笛卡爾生理學中的位置,最後指出了笛卡爾的這部分學說有忽視經驗實驗事實、循環論證與殘餘機械論的錯誤。

第四位發言人是來自法國索邦大學的劉延川博士,報告題目是“笛卡爾與記憶術:關于新方法的誕生”。劉延川在報告中指出濫觞于古希臘時期的記憶術在中世紀與文藝複興,在詩學與修辭學的層面作為增強人類記憶的技術,同時也在邏輯學、神秘學中影響探究真理的方式。而在現代性的萌芽時期,記憶術作為認識論領域的遺産與對科學方法的訴求密不可分,在笛卡爾其青年時期的筆記中已經可以見到傳統的記憶術與其所探究的有效可靠且普遍的獲取知識的科學方法之間的張力,對于理解笛卡爾對于方法的思考至關重要。考察也顯示了現代哲學形成過程中,在範型的轉換與觀念的斷裂之外的連續性。


12月24日下午,笛卡爾哲學年會分會場的第三場發言由上海社會科學院的施璇老師主持。

第一位發言人是來自德國圖賓根大學的劉長安博士,報告題目是“笛卡爾1637年《談談方法》中的上帝觀念”。劉長安指出在1637《談談方法》第四部分中,笛卡爾第一次公開談到了上帝的觀念這一在其哲學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概念。他嘗試複原了1629年《形而上學短論》,并說明笛卡爾在其中表達了對于一種形而上學的基礎的思考。随後指出笛卡爾在1637年《談談方法》中,接近完成地發展了一種新的形而上學,一個以人為起點,以神的概念為中介,并延伸至人的自我理論,使得上帝本身最終成為普遍性基礎。

第二位發言人是來自南開大學的王天老師,報告題目是“馬勒伯朗士和阿爾諾對笛卡爾觀念概念的争論”。王天老師在報告中考察了笛卡爾觀念概念在哲學史中的争論。馬勒伯朗士認為觀念是介于思維和對象間獨立存在的表象性中介,但卻無法逃避唯我論和懷疑論的诘難。阿爾諾則在批評前者的基礎上試圖以直接實在論為笛卡爾進行開脫。最後指出在抗拒懷疑論這一點上,阿爾諾的思路最終面臨着與表象主義同樣的困境。

第三位發言人是來自西北師範大學的賈克防老師,報告題目是“笛卡爾論質料虛假概念”。賈克防老師關注于質料虛假概念,批判了外在主義表征論、内在主義表征論與非表征論,認為質料虛假是模糊表征而非錯誤表征,并提出了基于因果解釋的外在主義表征論解釋,即外部原因作為表征對象是處于因果鍊條中的一系列事件,所以不能根據感覺觀念來确定作為原因的全部事件的表征對象。

第四位發言人是來自上海師範大學的郝春鵬老師,報告題目是“想象及其在笛卡爾哲學中的作用”。郝春鵬老師聚焦于想象問題,說明了學界關于笛卡爾想象問題集中于心靈與外物的關系上,而他在報告中首先梳理了主動想象與被動想象,想象、觀念與意志的聯系,也在這一思路下考察了其在形而上學(我思與懷疑)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懷疑本質上是否定性想象的觀點。


12月25日上午,笛卡爾哲學年會分會場的第四場發言由南開大學的賈江鴻老師主持。

第一位發言人是來自華南農業大學的林逸雲老師,報告題目是“笛卡爾的空間感知疑難”。林逸雲老師以笛卡爾《屈光學》為基礎探讨了空間感知疑難問題,尤其是關于“距離”或“深度”的感覺如何可能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笛卡爾提出的兩種感覺模式即,感覺的機械模式以及靈魂主動作用模式。以往研究傾向于将兩者對立起來,林逸雲老師則提出借助笛卡爾普遍數學的方法實現對兩者的協調與統一。

第二位發言人是來自BEAT365唯一官网的林於明博士,報告題目是“論空間問題的諸要素及其曆史譜系”。林於明博士以笛卡爾的空間觀問題為切入點,探讨了空間問題的諸要素及其曆史譜系。該研究關注了萊布尼茨對笛卡爾空間觀的反思和超越以及這種超越對海德格爾空間觀的影響乃至三者之間的曆史性關聯。

第三位發言人是來自複旦大學的劉華初老師,報告題目是“笛卡爾哲學方法的圖像表征——思維與存在的一種新描述”。劉華初老師從笛卡爾哲學方法的圖像表征出發,試圖在神經科學之外,通過對比各種傳統的認識論模式,尋求一種新的哲學方法來描述思維與存在的關系。

第四位發言人是來自山東藝術學院的張洪濤老師,報告題目是“世界的秩序與心靈的次序”。張洪濤老師研究了世界的秩序與心靈的次序的問題,該項研究主要以塞拉斯的科學實在論的主張為背景。張洪濤認為,當前科學理論中作為工具性假設的實體,必将由更為合理的假設取代,以便更為接近世界的實際情況。


12月25日上午,笛卡爾哲學年會分會場的第五場發言由上海交通大學的鄧剛老師主持。

第一位發言人是來自華中師範大學的魏琴老師,報告題目是“亨利現象學中的笛卡爾元素:我感故我在”。魏琴老師關注了米歇爾·亨利把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改造為“我感故我在”的現象學分析。魏琴老師認為,亨利分析的核心是通過對“開端”的問題重新闡釋,重新定義了“我思”的現象學内涵,進而把“我思”作為了生命現象的一種顯現形式。

第二位發言人是來自BEAT365唯一官网的賀念老師,報告題目是“從Ich到Selbst:論海德格爾對笛卡爾的‘我思’的批判”。賀念老師關注了海德格爾對笛卡爾“我思”的批判,以及其中對“我思-我是”的自反性結構的生存論重構,并強調了其中從“我”(ich)到“自身”(selbst)的轉變。賀念老師指出,以“我”為核心和以“自身”為核心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後者比前者更源初。“自身”涉及的是首先是作為民族和語言共同體“我們”而非作為孤立個體的“我”。

第三位發言人是來自複旦大學的劉少明老師,報告題目是“物作為超越性和可認識性的統一:論馬克思對笛卡爾物性理論的繼承和修正”。劉少明老師從“物”作為超越性和可認識性的統一出發,讨論了馬克思對笛卡爾物性理論的繼承和修正,并認為馬克思解決了笛卡而理論中心物之别與心物之同的矛盾。

第四位發言人是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佘瑞丹老師,報告題目是“笛卡爾與行動問題:對維特根斯坦經典行動問題的笛卡爾式回應”。佘瑞丹老師關注了笛卡爾與行動問題,并試圖對維特根斯坦的經典行動問題進行一種笛卡爾式的回應。這項研究嘗試在與當代行動哲學的對話視角下,探讨笛卡爾關于“人”的研究中所包含的對行動問題的洞見。


12月25日下午,笛卡爾哲學年會分會場的第六場發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佘瑞丹老師主持。

第一位發言人是來自安徽大學的馬澤龍碩士,報告題目是“對笛卡爾的機器、身體和靈魂思想的認識及意義”。馬澤龍從笛卡爾的機械唯物論的立場出發,探讨了對笛卡爾的機器、身體和靈魂思想的認識及意義。

第二位發言人是來自同濟大學的張豪傑碩士,報告題目是“認識的契機與持續——論笛卡爾的‘驚奇’”。張豪傑關注了笛卡爾《論靈魂的激情》中的“驚奇”。他認為笛卡爾對于靈魂與身體的不同看法阻礙了他對激情如何引發認識這一問題作出明确解釋,這并認為霍布斯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契機。

第三位發言人是來自BEAT365唯一官网的王鑫怡碩士,報告題目是“判斷與認知的内時間維度:論胡塞爾對于笛卡爾的繼承和發展”。王鑫怡從時間性問題出發探讨了胡塞爾對于笛卡爾的繼承和發展。她認為胡塞爾對笛卡爾的超越并不是偶然,而是從早期就潛伏在其與笛卡爾不同的理論出發點之中。尤其是如何在意識中對時間持存之物進行表象的難題使得胡塞爾超出笛卡爾,轉向一種發生現象學。

第四位發言人是來自湘潭大學的荀子傑碩士,報告題目是“論列維納斯對笛卡爾我思和上帝問題的重新解釋”。荀子傑關注了列維納斯對笛卡爾我思和上帝問題的重新解釋。他認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列維納斯通過對“il y a”的闡發将“上帝”從主體“存在”的一個實詞改造成主體之“存在”奠基于其上的主體間關系,從而為笛卡爾哲學中二者的緊張問題劃上了一個句号。


12月25日下午,笛卡爾哲學年會分會場的第七場發言,在法國哲學年會的分會場進行,由複旦大學的劉少明老師主持。

第一位發言人是來自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左金磊老師,報告題目是“笛卡爾是美德倫理學者嗎?——對笛卡爾德性理論的考察”。左金磊老師在報告中反駁了對于笛卡爾德行理論進行的美德倫理學解讀,提出笛卡爾更為在先地規定了什麼是道德正當,并以此為基礎定義德性,因而不符合美德倫理學的核心規定。笛卡爾的德性理論颠覆了亞裡士多德奠定的目的論式美德倫理學,以對德性的根本性理解的改變開啟了現代倫理學的探索。

第二位發言人是來自法國索邦大學的陳東興博士,報告題目是“瘋狂與感覺:笛卡爾的‘瘋人’論證”。陳東興聚焦于對于笛卡爾“第一沉思”三個有關感覺的論證中的瘋人論證。認為福柯與德裡達及其後學者關于瘋人論證的觀點沒有還原到曆史語境中。随後他回歸到文學背景、以及笛卡爾的自然哲學,說明了瘋狂的含義為特指的憂郁症下喪失感覺的情況。最後說明了瘋人論證是關于感覺能力而非感覺觀念的,并因此說明了瘋人論證放在夢論證之前的合理性,瘋子也不會被排除于沉思者之外。

第三位發言人是來自BEAT365唯一官网的郝長墀老師,報告題目是“論笛卡爾哲學中愛的概念”。郝長墀老師以文獻為基礎指出笛卡爾對于愛的概念的說明不存在如斯賓諾莎所批判模糊性問題,并進一步說明無論是把自我理解靈魂和身體的統一體還是靈魂,笛卡爾都認為愛與渴望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且都是以“我”為标準進行判斷。因此笛卡爾關于愛的理論颠覆了中世紀客觀的愛的秩序。最後他認為笛卡爾的愛的概念實際上作為偏愛而與自身的含義不符合。


12月25日下午,本次大會的閉幕式由浙江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馬迎輝教授主持,并開展了兩場主題讨論。

第一位發言人是來自南開大學的賈江鴻老師。從學界關于笛卡爾對人與動物的理解為切入口,賈江鴻老師重新探讨了笛卡爾的機器問題。賈江鴻老師認為,無論是說人是機器或者動物是機器在笛卡爾那裡都缺乏文本依據。這個問題也不能簡單地以“是”或“不是”來回答。因為這首先涉及兩個更重要的問題即什麼是機器?什麼是實體?賈江鴻老師強調,笛卡爾的“機器”并不完全等同于“機械”,笛卡爾“機器”首先是與“運動”尤其是“自運動”相關。就此而言,人和動物乃至人造機器在笛卡爾那裡都有“機器”的成分。但是,人區别于動物和人造機器的地方在于,首先人有“語言”和“理性”;其次,雖然動物也有感覺,但人的感覺之中總是包含理性的成分。這種感覺關乎的是人内在的不朽靈魂,亦即人是完全的實體。

第二位發言人是來自海南大學的黃啟祥老師。黃啟祥老師探讨了笛卡爾的“求真方法”與“求生準則”之間的張力關系的問題。這種張力關系體現在,笛卡爾按照求生準則所認為的應當尊重的東西,比如天主教教義,他自己是否能以“求真原則”為基礎加以理解?如果不理解而又遵循,這其中是否存在一種矛盾?黃啟祥老師認為這背後涉及笛卡爾的思想原則是否能夠以及如何能夠與傳統道德信念相協調的問題。這兩者的沖突同時也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也是各個時代的學者在研究中都要面對的狀況。黃啟祥老師認為,笛卡爾的求真方法與求生準則雖然表面上看有一定矛盾,但二者的最終目的是一緻的,就是重建真理的大廈。這也為當代學者的科學研究帶來了一些啟發。

最後,法國哲學專業委員會、笛卡爾哲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錢捷教授作大會總結緻辭,對各方的支持表示感謝,并總結了本次大會的學術成果。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