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本特姆教授“邏輯與認識論的互動”系列講座之一順利召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3-13
本網訊(通訊員李懿迪)3月3日晚,應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邀請,當代著名邏輯學家範本特姆(Johan van Benthem)教授以網絡平台為依托,做了主題為“邏輯與認識論互動”系列講座的第一講。講座由陳波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程勇教授評議。學術志平台對講座做全程轉播,來自國内外的350餘名聽衆參加此次線上講座。
範本特姆教授是當代著名邏輯學家,阿姆斯特丹大學邏輯學榮休教授,斯坦福大學哲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金嶽霖講席教授。他在廣義的認知邏輯以及邏輯的公共宣傳領域頗有建樹,曾獲荷蘭國家級斯賓諾莎獎,先後當選為荷蘭皇家文理科學院、歐洲科學院、國際beat365体育官网、美國文理科學院、國際科學哲學院院士。
講座以知識、語義信息和認知行為為演講核心,從信息的概念出發探讨認識論問題。範本特姆教授指出,諸如知識和信念這種認識論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要麼以信息為基礎,要麼與信息有深刻關聯。在關于信息概念的多種解釋中,作為語義範圍的信息(語義信息)是講座的關注重點。也就是說,在認知過程中,信息被看作是行動者所觀察到的真實事實情況的選擇範圍。範本特姆教授通過兩個生動的例子說明,對于單一行動者而言,不斷更新的信息會通過不斷地劃定範圍進而得到知識。不同行動者也可以因為有不同的信息範圍,進而得出不同的知識。關于信息和知識的推理,可以用邏輯語言進行研究。20世紀60年代,邏輯學家們為此構建了一種基于S5系統的認知邏輯。
範本特姆教授接着講解了基于S5系統的經典認知邏輯的語義模型,在該系統的語義模型 中,W意指範圍所代表的世界,
代表認知可及關系,V則代表世界上的命題真值賦值函數。在簡化的單一行動者情況下,隻考慮語義範圍内世界集合。公式
是邏輯有效的,當且僅當,
在所有的世界的所有模型中都是真的。這裡,知識的真僅依賴于語義信息,換言之,認知算子K的真值可以被定義為:
,當且僅當,對于所有的
。該邏輯系統還包括以下4條公理:分配公理(distribution)
、真值公理(veridicality)
、正内省公理(positive introspection)
、負内省公理(negative introspection)
。但範本特姆教授指出,這些公理因顯得過于理想化,而招緻很多哲學上的批評。例如,負内省公理似乎和簡單的現實相悖,蘇格拉底說“我知道我無知”就是為了幫助無知的人知道自己的無知,由此可以看出知道自己無知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認知規律。而分配公理似乎将導緻邏輯全知,我們需要思考,我們是否真的知道所有已知事物的邏輯後承,邏輯推理如何增加知識。他指出這将在下一講中進行詳細闡釋。
範本特姆教授接下來提到,針對這些批評,邏輯學家有不同的解決方案。比如将含有模态算子K的模型視為歸屬或隐含知識的理想化解決方案;面對哲學批評放棄系統中已有公理,構建弱認知邏輯公理系統的修改方案和引入動态認知視角的哲學合作方案,動态認知邏輯是本次講座要關注的重點。
認知邏輯的動态視角從亨迪卡(J. Hintikka)對負内省公理的拒斥中可窺見其影子。範本特姆教授認為,亨迪卡對負内省公理的拒斥,意味着在語義層面放棄了可及關系的對稱性,而僅保留其自反性和傳遞性。這種邏輯技術上的處理會獲得哲學上的肯定。從直觀上看,放棄對稱性暗示着知識是在探究未來。因此亨迪卡建立的基于S4系統的認知邏輯結合了兩個基本認知特征:其一是将語義信息視作選項的範圍,其二是認知行動具有單向時間結構。這表明,知識、信息和認知行動息息相關。
範本特姆教授指出,德雷斯基的相關替代論也能顯現認知行動的重要性。按照相關替代論,認知主體知道某命題,并不要求認知主體排除該命題的所有替代項,而隻要求排除其所有相關替代項。德雷斯基對語義範圍内的相關替代項進行排除的過程就與認知行動的分配有關。表面上看,在這個過程中有不同的知識主張,并且這些知識主張因認知語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認知行動是提出或改變知識主張的基礎。但知識主張改變的本質實際上是相關性概念的改變。範本特姆教授認為,語義範圍實際上依靠各種相關性或合理性關系進行排序,不同于“靜态”的知識或者信念,創造或修改知識的認知行動也同樣重要。因此動态的案例研究是有必要的,我們勢必需要建立新的認知邏輯以滿足這種動态研究,這種新的認知邏輯就是動态認知邏輯。
動态認知邏輯是研究主體認知及其變化的邏輯,在靜态的認知邏輯的基礎上加入動态的認知行動,認知行動本身不改變世界的賦值,僅改變認知主體的知識。範本特姆教授結合例子對動态認知邏輯中認識行動對認知主體知識的改變過程進行了初步的解釋說明。他最後提到,諸如“動态算子 或行為更新符号沒有明顯的準确的自然語言的解讀”、“動态内省表明的認知行動與知識之間的順序是否可以交換”等關于動态認知邏輯的問題仍然有待解決。邏輯學家和哲學家都應該認真對待這些問題。
在評議環節,程勇教授首先對範本特姆教授的講座進行了回顧,并就“單一行動者和多行動者的認知邏輯的本質區别”、“不同版本的認知邏輯的間的差異和價值的評估方式”、“認識論和邏輯之間的對話收益”和“動态認知邏輯的語義模型”等問題向範本特姆教授提問。範本特姆教授回應到,在邏輯中,多行動者的認知邏輯計算複雜程度更高。并且雖然許多認識論都習慣思考單一行動者知道什麼,但多行動者情形并不隻在計算機科學中有重要價值,在哲學讨論中也有其獨特地位,因為許多認識論讨論的事實情形并非完全關于單一行動者,多行動者情形隻是隐藏在單一行動者讨論背後。認識論,或者說哲學和邏輯之間的組合和在曆史上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邏輯曾被視為哲學一種基本工具,諸如羅素、維特根斯坦等哲學家都利用邏輯更精确地發展自己的哲學。雖然毫無疑問的是現在兩個領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但是現在的哲學家仍然可以在邏輯學家的幫助下厘清一些哲學概念,并分析它們的内容和後果。
清華大學哲學系劉奮榮教授則就認識論和博弈論之間的對比向範本特姆教授提問。他回應到,一般來說,傳統的認識論已經看到了知識的抽象屬性,但其背景往往是關于行動者的。博弈論中更受關注的也是行動者。對于他自己來說,在動态認知邏輯中,處于核心地位的就是行動者。強調行動者的重要性并不影響對認識論和博弈論進行對比和探讨。
beat365体育官网葉茹副教授就“動态認知邏輯和直陳條件句(indicative condition)的邏輯之間的關聯“進行提問。四川大學哲學系徐召清副教授則就“哲學讨論中單一行動者和任意行動者之間的區别”、“認知行動同語義信息之間的區分”進行提問,範本特姆教授分别作出回應。他指出,他同意動态認知邏輯應該和條件句的邏輯之間建立某種關聯,我們必須對反事實條件等内容進行讨論,但目前還沒有良好的解決方案。認知行動和語義信息的更新是相互糾纏的複雜操作,難以從中分離出單一行動。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