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本特姆教授“邏輯與認識論的互動”系列講座之二順利舉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3-13
本網訊(通訊員李懿迪)3月6日晚,應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邀請,當代著名邏輯學家範本特姆(Johan van Benthem)教授“邏輯與認識論互動”系列講座的第二講如期進行。講座由陳波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樊達博士評議。學術志平台對本場講座做全程轉播,來自國内外的300餘名聽衆參加此次線上講座。
範本特姆教授首先提出,第一講厘清了信息更新是語義範圍的縮小或擴大的概念,強調認知行動在認知邏輯中的重要地位,但并未對邏輯推理與知識和信息更新之間的關系做進一步讨論。有效的推論如何能夠提供信息、是否能夠提供信息這樣簡單的問題,始終沒有能達成共識的答案。因此本次講座将首先對動态認知邏輯本身的推理、證明和邏輯後承概念進行說明,展示邏輯後承本身的認識論含義,揭示邏輯-哲學交叉中的顯性和隐性立場,最終得出認識論(哲學)和邏輯的交叉可以提供豐富研究素材的結論。
知識在經典邏輯推理下封閉。若秉持“蘊含式前件為真,後件必為真”的邏輯後承觀念,将認知行為加入邏輯,會出現即使更新為真的前件,後件也依然保持其真值的情況。這意味着在邏輯推理的過程中沒有信息的更疊,從定義上看,邏輯有效性的典型特征就是不會在前提中已經存在的信息之上添加更進一步的信息。但範本特姆教授指出,從直覺上看,邏輯推理可以相應地更新信息。這種矛盾促使我們深入思考。
對矛盾的處理從對認知邏輯中分配公理的再反思出發,範本特姆教授指出,遵循分配公理得出結論的過程中,不應忽略“得出”這一認知行動。“意識到”(awareness)就是這樣一種認知行動。基于此,他提出可以将“意識到”添加進邏輯系統,以豐富邏輯的語言。接着,範本特姆教授在此基礎上區分了内隐知識和外顯知識。其中,内隐(implicit)知識 可被認為就是語義信息,語義信息不會随着認知者的意識改變,不受認知行動的影響。外顯(explicit)知識
被認為是呈現在意識中的語義信息
。這種處理方式會更新我們對分配律的理解,受到質疑的分配公理
失效,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分配公理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自動地知道結論,顯性知識需要被意識到,外顯和内隐的區分就在于是否被認知者“意識”到,未被意識到的是内隐的,被意識到的是外顯的。但這種區分還不足以解決邏輯有效性與信息更新之間的矛盾,更為有效的方法是對邏輯後承的含義進行探索,為邏輯後承賦予不同于經典邏輯的認識論含義。
範本特姆教授認為,建立在經典邏輯之上的認識論研究實際上是從外部研究知識的性質和功能,而他所做的工作則是用知識分析邏輯,從内部将知識整合到邏輯之中。他指出,在邏輯和認識論的早期,邏輯有效性能将認知者安全并自然地從作為前提的知識帶到作為結論的知識,從知識到知識一直以來都是一種關于邏輯後承的觀念。由此可以看出,邏輯是認識論的一部分,探索什麼是邏輯有效的推理,實際上就是在探索知識的基本屬性。這種探索要求認知者擁有關于知識的前直覺,以便獲得對邏輯的理解。換言之,我們對邏輯的理解取決于我們對知識的理解。
而現代邏輯中的邏輯後承觀念則是從真到真的傳遞,這種觀點使得邏輯規律與認知主體脫離,如果沒有認知主體,沒有知識,邏輯推理在現代邏輯中仍然有效。範本特姆教授強調,雖然邏輯與認知主體的脫離不意味着真與知識無關,我們仍然可以以觀察者的角度來描述認知與認知主體,但這種脫離導緻認識論不再深度參與關于邏輯是什麼的理解活動。從真到真的邏輯後承觀念相比于從知識到知識的邏輯後承觀念而言,是比較晚近的産物,二者的融合在西藏的佛教邏輯思想中體現的尤為明顯。他進一步提到,從真到真的傳遞也意味着有從假到假的推理,這在以波普爾(K. Popper)為代表哲學家的認識論思想中尤為重要。此外,還有從信念到信念到邏輯後承觀點。
到了20世紀初,數學基礎中的構造邏輯(constructive logics)用從證明到證明的邏輯後承觀念取代了從真到真的觀念,邏輯後承僅與對蘊含關系的證明有關。這種構造式的推理方式對應着直覺主義邏輯,直覺主義邏輯基本上重新解釋了經典邏輯中的公式和邏輯常項。範本特姆教授認為,經典邏輯和直覺主義邏輯之間的差異反映了某種認識論特征。直覺主義邏輯中不存在絕對真理,隻有數學家的知識和直覺主義構建,經典邏輯中對真和知識的讨論,被對邏輯後承的證明所取代。若使用信息對證明過程進行描述,就是說支持前提的信息也可以支持結論。這種類似信息狀态和信息更新的轉變是相當認識論的,知識和信息的密切關聯是認識論和邏輯中一個持久的共同主題,諸如相幹邏輯、動态語義、使真者邏輯等都與之相關。
範本特姆教授認為,直覺主義邏輯對排中律和雙重否定律的拒斥同認知邏輯中的信息更新有異曲同工之妙。直覺主義邏輯中的先序關系也是自反和傳遞的,同樣能暗示某種單向的時間結構。與經典邏輯相比,直覺主義邏輯中沒有出現新的認知算子,所有直覺主義邏輯的特征都是經典有效的,對直覺主義邏輯的堅持并不會導緻不被認可的新邏輯原則出現。而直覺主義邏輯缺失的部分中則存在着動态的信息更新,可以結合上一講中提到的動态認知進行綜合理解。
範本特姆教授最後總結到,截至目前,我們讨論了兩種不同的認知邏輯,其一是建立在以真為基礎的經典命題邏輯之上,添加新的認知算子,厘清知識和其他認識論概念的認知邏輯,這可被稱為邏輯與哲學交叉的顯性立場。其二是放棄對真的堅持,從知識或信息的角度出發構建的認知邏輯。他強調,從知識或信息的角度出發的認知邏輯更接近邏輯的核心,也更為隐蔽。這被稱為邏輯與哲學交叉的隐性立場。這兩種出于不同立場的邏輯通常是可互譯的。例如從直覺主義邏輯到S4邏輯的哥德爾翻譯。無論我們的立場如何,都可以得出認識論(哲學)和邏輯的交叉可以提供豐富的研究素材的結論。
在評議環節,樊達首先回顧了範本特姆教授的講座内容,并就講座内容提出疑問。他提出,動态語義基本上是對公式的重新解釋,這種解釋方法看起來是隐性的,但語句中又包含認知算子。這一事實是否會使得隐性的方法變成顯性的?如果仍是隐性的,那麼該框架是否存在一個顯性的翻譯對應物?在動态語義框架中可以定義多種後承關系,這是否會影響到互譯的結果?接着,他問到意識既然可以被表示為公式的集合,那麼它是一種針對語法對象的态度嗎?如果是針對語法對象,那意識會顯得過于細粒度(fine-grained)。但如果是針對語義對象,又會顯得過于粗粒度(coarse-grained)。範本特姆教授則回應到,動态語義學通常隻是重新解釋已有的邏輯語言;講座中提到的直覺主義邏輯和經典邏輯之間的對比是極端簡化的,在實際情況中隐性立場也可以增加詞彙,邏輯系統可以是顯性隐性的混合産物;意識并不針對語法,講座中提到的意識模型隻是非常簡單的方法;在尋求語法和語義的平衡中間有很多值得讨論的東西,例如對信息的思考。
四川大學哲學系本科生歐陽文飛就“認識論或哲學概念對邏輯構建的影響”和“邏輯的概念及研究内容”進行提問,beat365体育官网謝凱博則就“顯性立場和隐性立場之間的翻譯方法”進行提問。範本特姆教授分别做了回應。他提出邏輯是什麼仍然是一個值得讨論的問題,講座中提到的認識論版本的邏輯隻是邏輯研究的部分路向,無論如何,邏輯仍具有規範性;不同邏輯之間的翻譯就像把語句同實際情況相聯系,在直覺主義邏輯的推理過程中,信息會不斷的出現,最終隻允許在多個後承序列中出現唯一的邏輯後承。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