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袁朝晖副教授來我院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4-07
本網訊(通訊員 天晗 )4月3日晚,應beat365体育官网宗教學系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編審袁朝晖博士為我院師生作了題為“淺議宗教學理論的新熱點、新領域與新問題”的精彩講座。來自beat365体育官网的翟志宏教授、黃超教授、趙盼副教授以及多名師生參與了這次講座。
講座開始,袁朝晖老師首先為我們闡明了宗教學的“發展”問題。陷入“困境”的究竟是具體宗教的研究,還是整體宗教的研究,甚或是作為一門學科的宗教學的研究?其實所謂“宗教的冷門”就是一個僞命題,人類曆史上對于宗教的研究從來不曾衰敗過。宗教研究涉及的方面非常廣泛,如今更是已經成為交叉學科熱點,例如“機器神”的存在可能,這就關涉到技術思考和倫理反思。新的問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傳統的基礎性研究如何繼續往前走。袁朝晖老師指出,傳統研究需要開拓新的道路,我們應該去思考新的思維方式是不是能夠适應人們對宗教認知的判斷,并且如何去适應。宗教學面臨的是機遇,而非低谷。
袁朝晖老師講到,當前我國正在構建自己的宗教學學科體系,一方面,需要以中國自身為關照;另一方面,要構築自主的知識體系,邁向創新發展道路。學者應當結合中國國情、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前輩之結論的地方發問,然後在創新的地方有所建樹。
之後,袁朝晖老師為大家講述了宗教學的研究基礎和範疇。做宗教學研究的學者需要從中觀、微觀層面着手,将壓力轉化為動力,從曆史出發,把握現當代價值,立足于我國現在獨有的社會實踐。宗教是一體多面的結構,我們做跨學科宗教研究,不能簡單地将宗教與其他學科并列,應當以宗教為“根基”,在宗教學基礎之上讨論問題。國内的研究還是亟待突破原有的理論範式,而且真正從理論角度還原哲學問題的學者也較少。宗教學學者需要形成中國特色的宗教學理論體系,突破傳統範式,尋找到自己研究領域和世界大勢的定位與契合點。
緊接着,袁朝晖老師講到宗教學理論研究構想,以他參與的宗教學範疇理論體系建構的重大課題研究為例,與大家分享了他的方法論經驗。首先,要秉承“繼承性”,盡可能窮盡前人留下的材料,打牢做學問的基礎;其次,要思考如何用漢語去表達、去理解;第三,要注重原創性、時代性;最後,要注重系統性、專業性。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馬克思主義宗教學是不同的維度,根本立場和方法是馬克思主義,我們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對不同的研究領域加以定位、揚棄。我們的研究要帶有“中國情懷”,我國具備與衆不同的宗教方面的經驗。中國的宗教演進一直是以和平的方式緩慢進行,始終有一條主線:宗教和宗法制度緊密結合。宗教學一點也不枯燥。宗教學學者應該既批判又創新,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摒棄任何偏見,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優秀成果三者之間并不矛盾。最後,袁朝晖老師以宗教與政治領域的具體研究樣例為大家講解了該如何結合傳統基礎與現實關照,并從方法論角度加以具體的闡發。
在講座的最後,袁朝晖老師與我院師生就宗教學研究的方法、指導思想、基礎理論以及範疇體系如何建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讨論與交流。本次講座具有高度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對大家今後的研究方法和進路頗有幫助。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