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範大學陳澤環教授來我院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4-17
本網訊(通訊員劉可馨)4月15日,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陳澤環教授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為大家奉獻一場精彩講座,講座題為“施韋澤倫理學研究在中國——回顧、拓展與方向”。講座由陳江進老師主持,我院方永老師以及其他院校師生參與交流。本次講座主要圍繞施韋澤倫理學在中國的研究現狀以及未來可能拓展的研究方向而展開,具體涉及施韋澤的偉大人格、立足生活世界的哲學觀、敬畏生命的倫理學和文化哲學、統合東西方成就的世界宗教文化和倫理研究等方面。
講座伊始,陳澤環教授詳盡地介紹了施韋澤的生平,并将其劃分為反思痛苦的少年時代、反思幸福權利的青年時代、進行文化批判的中年時代與反對核戰争的晚年時代。依據這些背景,陳教授以三個關鍵詞概括了施韋澤的人格特征:崇高、完整與深刻。施韋澤不僅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質,同時也是一位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人,實現藝術才能和學術才能的協調,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的結合,精神活動和實際行動的統一。另外,施韋澤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學者,批判工業化和商業化時代的物質主義崇拜,很早就意識到西方近代主體性思辨哲學的局限,超越了西方近代主客二分、宰制自然的主體性哲學,創立了作為當代生态和環境倫理先聲的敬畏生命的倫理學。
其次,陳澤環教授切入施韋澤倫理學的核心命題:“敬畏生命”。“善是保存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倫理原理。”這段論述可以說是施韋澤關于其“敬畏生命”哲學和倫理思想的典型闡發,在20世紀以至21世紀的人類思想史中已經并且還将繼續産生極為深刻和深遠的影響。敬畏生命倫理學的理論内涵包含兩個基本要素:肯定世界與生命、倫理。所謂肯定世界和生命,是一種對待社會生活的樂觀主義态度,類似中國儒家傳統的積極“入世”精神。它要求個人承擔起對一切生命的責任,為實現人的最高價值而努力。所謂倫理,則是一種思想必然的、普遍的道德原則,它要求敬畏我自身和我之外的生命意志。至于這兩個要素的關系,陳教授認為,倫理更為重要,但通過敬畏生命,這兩個要素可以成為一個整體,成為實現倫理文化理想的動力。
從方法論上說,施韋澤反對笛卡兒的自我意識反思,主張采用了生命意志的自我體驗方法,并表示,真正的哲學必須從意識的最直接和最廣泛的事實出發。陳教授如是評價施韋澤:施韋澤的思想主要受到三位思想大家的影響:歌德、尼采和薩特存在主義思想,他真正超越了西方中心論、主客二分和工具理性的思維模式,将“敬畏”延伸到對人與自然、人與世界、人與生命共同體的關系之中。
最後,陳澤環教授從中西文化互鑒、構建全人類共同價值、啟蒙主義行動哲學觀、西方本真性倫理學新範式、應用倫理學新發展、美德倫理學複興、生命本體論等有效研究路徑展望了施韋澤在中國學術界的廣闊研究前景。特别值得強調的是,陳澤環教授重點介紹了施韋澤的文化比較哲學,尤其是對中國倫理思想的關注。相較于西方文化的“衰落征兆”,施韋澤高度贊揚了中國倫理思想作為一種高度發達的倫理思想的領先性和優越性,施韋澤認為,中國倫理對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且賦予了愛要涉及生靈及萬物的内涵。施韋澤眼中的中國思想實際上已經是一種倫理地肯定世界和生命的世界觀,和他本人要追求的世界觀高度一緻。孔孟老莊的人道思想、和平信念、對動物的同情,儒家的“入世”态度,莊子對機械文明的批判等等,都批判性地容納在施韋澤的思想之中。這為我們探尋中國哲學在全球化時代的使命開拓了新的視野。
在互動環節,在場師生就“施韋澤的神學背景與敬畏生命的關系”“施韋澤可能如何應對當代文化多元主義的沖擊”“中國思想與西方啟蒙運動的關系”“環境倫理學中的理想主義可能遭遇的困境”等問題與陳澤環教授進行深入讨論。陳教授再次強調,當代中國學者要重視施韋澤倫理學的現代價值,發揚哲學引導社會生活的積極作用,把哲學理解為對世界觀的努力探尋,要對哲學“碎片化”與脫離現實的傾向進行深刻反醒。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