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周偉馳來我院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5-18

本網訊(通訊員夏天晗)5月12日上午,應beat365体育官网宗教學教研室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周偉馳教授為我院師生作了題為“奧古斯丁哲學之漢傳史”的精彩講座。講座由翟志宏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黃超副院長、曹彥副教授和趙盼副教授以及來自beat365体育官网的多名師生參與了這次講座。

周偉馳老師本次講座内容的結構與重點主要圍繞着“奧學東漸”的過程以及“奧古斯丁哲學的特質”展開。“奧學東漸”的過程即奧古斯丁哲學漢傳曆史的梳理,共劃分為五個階段:1、明清之際;2、晚清時期(1807-1911);3、民國時期(1911-1949);4、改革開放前(1949-1979);5、改革開放後(尤其新世紀以來)。明清之際,第一代來華傳教士已帶來對奧古斯丁的介紹,有來自大陸耶稣會的羅明堅與利瑪窦,有來自菲律賓多明我會的高毋羨與多麻氏。耶稣會士高一志撰寫了第一部奧古斯丁傳記《天主聖教聖人行實》。晚清時期,奧古斯丁《忏悔錄》的中譯本有慕維廉的《古聖任罪》,還有胡贻谷的《古聖明心》。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撰寫了那時為止最長的一部奧古斯丁傳記《奧古斯丁》。民國時期,有雷鳴遠《聖奧斯丁歸化史》,王德純《聖奧斯定傳略》,徐景賢《聖奧斯定與中國學術界》,英雅各《奧古斯丁金言錄》,巴彼尼《聖奧斯定傳》。中國學界有王昌祉《聖奧斯定與異教徒美德》、徐寶謙譯《忏悔錄》、鄒秉彜譯《上帝之城》等,遺憾的是後兩者均佚失。

改革開放前,有吳應楓譯《忏悔錄》、譯甘蘭《教父大綱》。唐君毅指導趙黎明寫作《奧古斯丁之生平及其思想》、徐匡謀撰寫《奧古斯丁内心形上學》。有湯清編譯《奧古斯丁選集》,周士良譯《忏悔錄》,吳宗文譯《天主之城》。改革開放後,1979-1989年是大陸撰述的新舊錯雜期,為代表的有傅樂安、範明生等人。90年代以後,有趙敦華著《基督教哲學1500年》等。新世紀後,奧古斯丁哲學研究開始專業化。

圍繞“奧古斯丁哲學的特質”,周偉馳老師分幾大專題向大家作了詳細講解。首先,是“形象論”的傳播,分為兩條路線:1、奧古斯丁-羅耀拉路線:記憶-理解-愛(記含-明悟-愛欲);2、奧古斯丁-托馬斯路線:存在-理解-愛。最早明确地将靈魂三司跟三位一體聯系起來的,周老師認為可能是畢方濟,由他口述、徐光啟筆錄的《靈言蠡勺》多處引用奧古斯丁,其對靈魂結構的理解,不僅運用了奧古斯丁“記含-明悟-愛欲”框架,還将“内言”采納了過來。書中關于靈魂的本體和功能、靈魂作為上帝的肖像和未來美好的趨向,都深受奧古斯丁心理三一論或“形象論”的影響。其次,是原罪論與恩典論的譯介。龐迪我曾伴随利瑪窦左右,其著《龐子遺诠》約寫成于1610年,明末出版。書中在解釋始祖犯罪及其後果時用到“原罪”一詞。

再次,是末世論的傳播與論述。奧古斯丁末世論在明清傳入中國,主要以語錄格言的形式流傳。以高一志、陽瑪諾為代表的耶稣會士在著作中已有對奧古斯丁末世論的引用。最後,周偉馳老師還為大家帶來了有關奧古斯丁“我思”概念、主觀時間論以及奧古斯丁政治哲學之漢傳史的講解。

在提問環節中,周偉馳研究員與我院師生讨論了當今國内奧古斯丁研究的總體情況,他認為,奧古斯丁作為教父哲學大家,國内相關研究其實并不多,一方面是因為其著作卷帙浩繁,且大量著作還未出現中譯本,另一方面在于其思想龐雜,想要系統研究難度非常大,國内相關研究仍然隻局限在少數重要主題。關于奧古斯丁哲學漢傳史研究與當今中國宗教學學科建設的相關關系問題,周偉馳老師認為學者做學問,首先應秉持客觀、中立立場,客觀地挖掘文化交彙的源流,然後對時代作出回應。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