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總監楊熙楠先生來我院作“艾香德與漢語神學”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5-24
本網訊(通訊員田昶奇)5月23日下午,應BEAT365唯一官网歐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趙林教授的邀請,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總監楊熙楠先生訪問beat365体育官网,并作了主題為“艾香德與漢語神學”的講座。本次講座由外國哲學教研室蘇德超教授主持,相關研究方向的師生參加了本次活動。
在講座中,楊熙楠介紹了艾香德一生的經曆與研究。艾香德出生于挪威,20世紀初來到中國,能講一口流利的湖南話,在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佛教和基督教的相互理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先後在長沙(1903)、武漢(1912)、南京(1922)等地工作。在武漢信義宗神學院期間,用中文撰寫了一系列《新約》評注(據楊先生考證,應為艾香德口授,學生筆記)。1923年接受太虛法師邀請,參加了第一屆世界佛教大會。艾香德被某些基督教人士認為在做混合宗教,因此他于1925年退出挪威信義會。
1930年,艾香德轉移到了香港道風山,在1930到1938這八年間,主持修建了今天道風山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的基本建築群。楊熙楠先生指出,當初艾香德希望道風山上日後有宗教研究所、基督教中心、宗教文化出版社三大工作單位。今天的道風山實現了艾香德當初的願望。1941年,侵華日軍占據香港,在此期間艾香德閉門著述,以自己從事中西文化互構的經曆與心得為基礎,撰寫著作,并将《老子》翻譯為挪威文。1952年,艾香德在道風山逝世。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楊熙楠先生聯合同道,發起“漢語神學”運動。漢語神學跟艾香德的“處境神學”一脈相承,又有重大區别。漢語神學立足漢語,旨在讓基督宗教研究成為當代中國學術的一部分,在世界範圍裡傳播漢語的理解和影響力。楊熙楠先生指出,漢語神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廣義上,用漢語寫作的基督宗教學術論文或著作都可視作漢語神學。在這個意義上,唐代景教已經屬于漢語神學。但在狹義上,漢語神學起源于1980年代的中國大陸學界,他們把基督宗教當成是一個文化和曆史現象,發展出有别于教會傳統的漢語神學。狹義的漢語神學形成及生存于中國學界,注重跟不同的教會神學和傳統對話,其結果也有益于社會、中國教會與普世教會。
楊熙楠先生指出,今天道風山的發展符合了艾香德當年的期許。艾香德在艱苦的條件下,訪問中國各宗教場所,與宗教人士交流。今天的道風山有效促進了國内外漢語基督教研究的交流,跟世界數十所著名大學建立起了常規學術交流,為學者們搭建起基于漢語的對話平台。
在與談環節中,趙林教授回顧了自己關于基督宗教文化的研究曆程。趙林教授指出,在新文化和“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着眼于“德先生”和“賽先生”,對西方文化中超驗的宗教維度未給予足夠重視。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但也未受到廣泛關注。改革開放以後,趙林教授在閱讀海涅的相關著作時,發現德國古典哲學不僅有學理維度,還有信仰維度,由此開始關注路德,并發現對于歐洲文化而言,宗教改革對于西方文明的塑造意義比文藝複興更大。然後,趙林教授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16世紀,歐洲人過分地追求信仰,以至于科學理性被壓制;到了18世紀,理性卻取代了信仰,成為新的“上帝”。短短的一百多年時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了研究這種變化,趙林教授把目光轉向了自然神論,認為自然神論是從追求信仰到尊崇理性的橋梁。
在互動環節中,現場師生就語言與經典翻譯的關系、文學與宗教的關系、艾香德佛耶比較的學理貢獻、西方文化和基督宗教的關系等問題同楊熙楠先生開展了熱烈的讨論。
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95年,楊熙楠先生是創所總監。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裡,該所迅速成長為世界頂尖的基督教文化研究機構。
(攝影:宋柏楊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