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美國羅格斯大學蔣韬教授主講莊子的政治哲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5-29

本網訊(通訊員李忠澤)5月26日下午,來自美國羅格斯大學的蔣韬教授應邀在振華樓B107大報告廳做了題為“莊子在先秦哲學史上的定位”的講座。蔣韬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先秦哲學和大乘佛教哲學的研究,新近在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先秦道德政治哲學的起源》等英文著作。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高等文明對話研究院院長吳根友、beat365体育官网副院長李勇教授、beat365体育官网儲昭華教授以及中哲方向的同學參加了此次講座。講座由李勇教授主持,吳根友教授和儲昭華教授點評。

首先,蔣教授指出,儒墨是先秦道德政治辯論中的主角。在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背景下,儒墨之間的辯論主要探讨如何建立起一個有序的新世界。然而,究其根本,儒家和墨家的辯論是關于兩種道德義務觀的較量,即仁愛與公正。仁愛是儒家moral partialism的義務觀,而公正則是墨家moral impartialism的義務觀。先秦時期所有的哲學家,都參與了關于仁愛與公正的辯論,莊子是唯一的例外。莊子不接受道德政治規範限制,對事君不關心,崇尚個人自由。

接着,蔣教授指出,莊子讨論的個人自由,指在個人空間内不受外來幹擾的自由,這種自由使得人們免于社會政治力量的幹擾。對莊子來說,世間萬物相互關聯,變化無窮,但莊子對這種相互關聯感覺不安,因此認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蔣教授認為,莊子提出了兩種自由形式,方内與方外。方内遊類似庖丁解牛,擁有這種自由,可以在社會的禮儀與規範中找到隐蔽空間,探索個人自由;方外遊,則關注擺脫社會規範束縛後的個人自由。

最後,蔣教授評價了莊子逍遙觀的吸引力與局限性。蔣教授引用了吳根友教授的觀點:“自由的理想并沒有被認為具有人類文明的積極價值。特别是在舊的君主制社會中,自由被視為與秩序相對立的”。同時,蔣教授認為,更重要的是,莊子認為自由乃私人之事,并不是政治結構問題或需要集體努力。因此,莊子的自由理念沒有能在國家機器的設計上發揮任何影響;莊子對個人自由想象不足也與中國傳統思想中修身至上的理念有關。例如,《莊子》中的“普通”民衆一點也不普通。這表明莊子哲學也是修身至上,也遵從中國傳統哲學中廣泛認同的思維範式。

之後,吳根友教授和儲昭華教授對講座進行了點評。吳根友教授認為,莊子追求自由,是所有人都同意的結論。所以讨論的問題是:莊子追求的是什麼樣的自由?這種自由對政治建構、現實有什麼價值?蔣教授認為這種自由對政治建構沒有價值,但莊子有類似老子的思想,提出了一些對人與人關系的浪漫的理解。比如,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應該類似人和自然的關系,這種關系不是禮樂塑造下的關系。但因為這種非常浪漫,無法實現,所以沒有實際作用。不過,作為先秦讨論的他者,莊子挑戰了儒家思想,具有其存在的價值。儲昭華教授認為,莊子的坐忘似乎表達了對政治的超越,但是,如果我們提問“心齋、坐忘的超越性何以可能?”,那麼我們會發現,坐忘的前提是心必須在場。如果心必須在場,那麼莊子仍然不能擺脫形之心、靈之肉,因此就必須和他人共存,處于複雜的聯系當中,也因此不能回避政治的問題。因而,莊子并不能實現他想要實現的自由。

點評環節後,在場的同學踴躍發言,積極互動。有同學認為,即便莊子沒有提出政治上的設計,但其理論也有政治上的力量,因此莊子也與政治存在關聯;也有同學認為,人們的一些情感的表達并非是禮的要求,而是在表達自然的情感。蔣教授對同學們的問題一一回應:莊子也從事政治辯論,但其辯論的方式是跳出儒墨的框架;即便一些情感的表達是自然的,但特定禮儀中某些行為可能不是完全出于自然。回應完在場同學的問題後,講座在熱情的掌聲中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