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華東師範大學高瑞泉教授“現代中國哲學的直覺論中的禅學”講座順利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6-04

 

本網訊(通訊員 劉佳源)6月1日下午,由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主辦的“現代中國哲學的直覺論中的禅學”講座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順利舉辦。本次講座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高瑞泉先生主講,beat365体育官网教授、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主持。講座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吸引了校内外百餘名師生聽衆與會。

(吳根友教授主持講座)

講座伊始,高教授指出,20世紀具有體系建設性的中國哲學家,對直覺的重視不再以接引柏格森為由,而是承接與發揮儒釋道傳統,尤其是以對禅宗的“頓悟”作界定與再解釋為根據。基于此,高教授認為現代直覺論與禅宗之間的交涉是一個很有意味的現象,他以五位具有代表性的現代中國哲學家直覺論中的禅學特征分析展開了他的論述。

高教授認為,最初将“直覺”顯題化的是梁漱溟。梁漱溟沿用了柏格森的說法,将直覺理解成道德本能、道德沖動,其直覺理論的闡發基于對儒家經典的文化诠釋和對工具理性的批判,結合了唯識學的分析框架。但在對“直覺”的具體界定中,梁漱溟曾反複徘徊于“本能”、“沖動”、“非量”和“理性”之間,考慮到梁漱溟追随王門後學尤其是王艮等人的路數這一背景,高教授認為,梁漱溟直覺論的叙事策略下伏着禅宗“頓悟”的“底子”。與梁漱溟感情的直覺論不同,熊十力則更接近于理性的直覺論。熊十力批評柏格森的“直覺”為“習氣”,強調直覺是理性思維的一種形态,其直覺論有兩個重要的前提:首先是從形上學而言是心本論,其次是從方法論而言是對分析和常規思維方式的批判。熊十力認為哲學家在“慎思明辯”之後尚需“脫然超悟”。他以更儒學化的概念“默識”與“體認”來言說“悟”的“頓”與“漸”,配合“性修不二”的理路,其直覺論表現出強烈的實踐性,成為建立德性主體的途徑和方法,為牟宗三的“智的直覺”說開辟了路向。

(高瑞泉教授講演)

在對馮友蘭直覺論的考察中,高教授強調了馮友蘭對“直覺”和禅宗的“頓悟”之重視有一個過程。馮友蘭最初從理性主義立場出發,認為“直覺”和“頓悟”不能成為哲學的方法,後來則發生了某些變化,“負的方法”的引入凸顯了其試圖在理性主義的基礎上接納直覺主義和神秘主義。相對于注重邏輯分析的“正的方法”,“負的方法”主要借助禅宗的“頓悟”,以解決“第一義不可說”問題,斷絕名言之路,從而導引人進入“天地境界”。同樣圍繞“第一義不可說”的問題,馮契則進一步認為首先必須要解決“第一義如何得”的問題,這也構成他“智慧說”的中心問題。在馮契看來,禅宗的“頓悟”說不僅對宗門有解放的意義,而且在認識過程中具有普遍性,他将禅宗的“頓悟”說轉變為“理性的直覺”,作為“轉識成智”的方法。“轉識成智”的完整過程由“理性的直覺”、“德性的親證”和“辯證的綜合”三個環節绾合而成,其中“理性的直覺”是關鍵和核心,馮契不主張對直覺、頓悟之類的現象作神秘主義的解釋。與馮契同樣可以被歸結為實踐唯物論譜系的是李澤厚,其直覺論更多地服從于美學理論的構建。李澤厚由禅宗“不立語言文字”引導到“頓悟”和“由美啟真”的“心靈哲學”和美學意義,認為禅宗的悟道是既超越又不脫離感性的,且“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瞬間即永恒。高教授指出,基于對莊禅的直觀思維方式的考察,李澤厚哲學的“由美啟真”路數走向了對感性世界的實在感的肯定。

最後,高教授總結道,上述五位學者對禅宗的“頓悟”說的重視和闡揚體現了禅宗對現代中國哲學的形上學方法論的貢獻。

(現場同學提問)

在提問環節,現場同學分别就中國文化的概念研究路徑、直覺的對等物、儒家理性主義傳統等問題請教高教授,高教授均予以細緻回應。

( 攝影:王宇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