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高瑞泉教授應邀來院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6-04
本網訊(通訊員 劉佳源)6月2日下午,應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邀請,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高瑞泉先生在振華樓B214做了題為“中國觀念史的學科意識”的學術講座。此次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廖璨璨副教授主持。講座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吸引了校内外百餘名師生聽衆與會。
(廖璨璨副教授主持講座)
高瑞泉教授概述了中西方觀念史的研究曆程與現狀,并通過對觀念史的定義、研究緣由、研究對象及學科定位的發問引出了他的主體部分論述。
在講座的第一部分,高教授重新回到了本世紀初的“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讨論,他認為雖然這場讨論沒有在知性上達成廣泛的共識,但其推動了中國哲學的研究方式的轉變,中國觀念史的學科意識正是由這場持續已久的論持所激發。高教授援引了牟宗三對于中國哲學的讨論,指出中華民族的活動有具有普遍性的觀念在指導,并且這一觀念由特殊的民族生命來表現,中國哲學的中心可視為“生命”的觀念。因此,“做”中國哲學既可以将古代經典中圍繞“生命”的一系列觀念,借與西方哲學的架構之比較,演繹成概念化的理論體系;也可以對那些核心觀念如何在指導民族生活的過程中“體現”出來,作一種曆史研究,即觀念史的路徑。後者的重點不在于對理論系統的闡釋,而在對相關觀念的資料廣泛收集的基礎上,将它與更具有現實性和普遍意義的課題聯系起來展現其演化史。
(高瑞泉教授講演)
在講座的第二部分,高教授回望了中國哲學研究中觀念史研究的發源并展望了觀念史研究的可能空間。美國漢學家艾爾曼指出以觀念史的形态研究中國哲學的路徑的曆史起點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梁啟超、胡适等受德國人的“精神史”和美國洛夫喬伊的觀念史的影響,以觀念的内在開展為方法框架闡發中國思想。高教授認為,雖然這一影響程度尚未有明晰定論,但就讨論觀念史研究的學術自覺而言,作為一項現代學術形态,中國觀念史研究實由此發轫。基于金嶽霖和洛夫喬伊對觀念的哲學分析,高教授指出,批判的觀念史雖然以特殊的哲學史來自我定位,但是其“特殊性”又包含了一些理想。其一,在對特定觀念的研究中,任何與此觀念相關的哲學史叙事都被視為構成該觀念史譜系的一部分。其二,隻有在跨學科、多學科的研究中,觀念的真實面貌及其意義才得以具體地呈現。其三,承認觀念主要來源于生活世界,所以在解釋觀念的曆史性斷裂之時,更注重從社會史中去求解。
在講座第三部分,高教授對“觀念史”與“哲學”、“哲學史”、“思想”、“思想史”的糾纏作了詳細地厘清。高教授結合了金嶽霖關于“思想”一詞的讨論和史華慈對思想史的界定,提出了他的論斷:哲學史是特殊的“知性思想史”,重視的是概念化安排的系統理論,而觀念史重視的是“觀念”本身,它的直接對象是觀念世界中最重要的“觀念”,即人類精神活動中那些最基本的“固定化的思想産品”之一“觀念”的産生、發展和演化的過程。觀念史的“做法”,可以偏向曆史,也可以偏向哲學。實證的觀念史關心如何确定與相關術語聯結的“觀念”之曆史,強調史料考辯和實證方法;解釋的或批判的觀念史傾向于用一種更具哲學分析意味的方式,研究蘊含在相關術語及其用法中的“觀念”的意義之生成、分化與演變,并将其與普遍的哲學問題相連接,是一種特殊的哲學史。無論是實證的觀念史,還是解釋的或批判的觀念史,都實際上牽涉到社會文化史的研究。講座最後,高教授落腳到觀念史對于中國哲學的研究意義問題。高教授指出,觀念在不同時代總是或顯或隐,呈現出觀念的位移甚至斷裂,而觀念史與社會文化史的适度結合,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哲學的發展何以折射出文明的進步。
在提問環節,現場師生分别就觀念史研究是否存在有限性、觀念史在邏輯學研究中的應用等問題請教高教授,高教授均予以細緻回應,至此,本次講座圓滿結束。
(部分參與講座的老師同學合影)
( 攝影:陳瀚钊 編輯:鄧莉萍 審稿: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