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哲學系主任博德教授關于“人的種類”的演講順利舉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6-13
本網訊(通訊員 唐瑞雪)6月9日晚,應beat365体育官网陳波教授邀請,劍橋大學哲學系主任、羅素講座教授亞曆山大·詹姆斯·博德(Alexander James Bird)做了主題為“人的種類(Human Kind)”的線上講演。該次講演由陳波教授主持,南京大學哲學系張力鋒教授評議。來自國内外的300餘名聽衆參與本次線上講座。
本次講座是為了紀念科學哲學家伊恩·哈金(Ian Hacking),博德主要介紹了伊恩·哈金科學哲學中的“交互種類”(interactive kinds)以及它所造成的“循環效應”(looping effect),圍繞着“交互種類是實在的還是名義的”這個問題展開。
目前有兩種分類标準:一種是根據事物的化學元素、成分等進行分類,這樣的分類被稱為是實在的(real);另外一種是通過價值、美學或者其他的實際作用進行分類的,例如美與醜的區分與人們的審美取向有關,這樣的分類是名義的(nominal)。
博德以電影《三面嬌娃》(The Three Faces of Eve)為切入點,引入“交互種類”這個概念。該電影主要講述了心理醫生盧瑟在對患者伊芙進行催眠診斷的過程中,發現在她的身體中存在着另外兩個人格,一個人格理智而獨立,另外一個人格則充滿魅惑。該電影通過診斷的過程展現了心理學中的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問題,通常也被稱為分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一般對多重人格障礙的産生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認為該症狀是由童年創傷所導緻的一種真正的紊亂,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它是一種不存在的紊亂,隻是因為心理醫生診斷病人患有該疾病,多重人格障礙似乎才存在。博德讨論了第三種可能:它是一種真實的童年創傷,并且這種創傷的表現是依賴于情境的,如病人的敏感就是創傷所産生的影響。
多重人格障礙是交互種類中的一種。一旦人們被确診為多重人格障礙,部分病人就開始表現出多重人格障礙患者的行為。“交互種類”是指在具體分類和歸屬于該類下的對象之間存在一種交互作用的種類。具體來講,根據性質簇k對對象進行分類,但在分類後對象會改變其性質簇k,進而影響已有的分類結果。
對于性質p和性質簇K之間的關系,博德給出了上述圖片所展現出的兩種不同可能。左邊的圖片表示随着時間的流逝,原來不屬于K的p被納入到K中,而原來屬于K中的¬p則不再屬于K。博德以足球與英國工人階級的關系來解釋這種情況。在19世紀,足球是英國上流社會人士專屬的運動,但随着曆史的發展,在20世紀中葉,英國工人階級開始踢足球,而上流社會人士則不再大規模參與該項運動。英國工人階級相當于圖片中的性質“p”,而上流社會人士則相當于性質“¬p”。右邊的圖片則表示性質自身的變化,博德以人們的服飾與性别之間的關系為例進行說明。随着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着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但是男性的穿着與女性的穿着仍然有區分。
緊接着,博德介紹了交互種類中存在的“循環效應”(looping effect)。與物品不同,人會意識到自己被歸入某個類别,他們會對分類做出反應,改變自己的行為、情緒和自我概念等,這反過來可能會影響他們作為所讨論的類型實例的地位,或者影響分類本身,由分類導緻的這種效應被稱為循環效應。例如,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進行的監獄實驗就明确體現出循環效應。當志願者被随機分為獄警和囚犯之後,他們的行為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成為囚犯的志願者變得膽小、唯唯諾諾,而成為獄警的志願者變成狂躁,甚至會用各種方式來懲罰囚犯。
然後,博德說明了分類中存在的因果機制。在循環效應中,體現了分類、行為方式、人們的思想和種類之間存在的因果聯系。一旦人意識到自己被歸入某個類别,他們會對分類做出反應,改變自己的行為和觀念。問題是交互種類由于因果機制依賴于心靈而是名義的嗎?還是因為真實的性質簇而是實在的?博德教授認為依賴于心靈并不足以使它成為名義的,并且這對認為它是實在的觀點也不構成挑戰,因為它是因果性的而不是構成性的(constitutive)。
在評議環節,張力鋒圍繞着“人類行為和認知的複雜性對人的種類真實性的影響”“應該怎樣對待諸如多重人格障礙等相關疾病的分類系統”“思想、信念和它們的内容”進行提問。他指出,既然一個種類的實在性是由它的性質簇以及由此導緻的不連續性所确立的,那麼當這種不連續性由于人類行為和認知的複雜性而不清晰時,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人的種類的“實在性”?關于多重人格障礙例子,他提出當分類會影響個人的自我認知時,是否需要一個更加靈活的分類系統?這一類疾病究竟應該被歸類為“人格障礙”,還是一種心理的幻覺?針對分類因果機制涉及的心靈依賴問題,張力鋒指出要保證因果心靈依賴與實在論之間的一緻性,需進一步區分思想、信念本身和它們的内容。他以成語典故“葉公好龍”為例,形象地說明葉公并不是“龍愛好者”種類的一個真正成員。人們是根據思想、信念的内容或者對象而做出這樣的判定。
由于時間限制,博德僅對張力鋒的第一個問題做出回應。一方面,博德認為當人們相信自己是基督徒而不是佛教徒時,他們的行為就會像基督徒那樣,他們的自我分類維持着兩個種類之間的界限;反之,當人們不再介意基督徒和佛教徒之間的嚴格區分時,就會使得相互區别的這兩個種類消失。另一方面,博德承認正如山這樣的實體相互之間可能缺乏明确的界限,比如兩座山之間隔着一個山谷,但人們不會因此否認它們的實在性,類似地,雖然他同意也許會有張力鋒例證的佛教基督徒或基督佛教徒,佛教徒和基督徒在外延上可能是模糊的,但這似乎也不會改變二者作為種類的實在性。
網上聽衆張夢文就“看待社會曆史中某些種類”進行提問:自然種類是否在自然演化的過程中趨于穩定?博德肯定了張夢文的說法,并以恐龍的例子說明這種演化是如何發生的。
南京大學博士生關駿俊關心種類性質簇的α-型變化是否會有兩種進一步的類型,一種是真正的變化,另一種變化使得種類的性質簇更為精确。博德通過斑點蛾的例子,說明個體通過出生和死亡“加入”和“離開”種群,而足球運動員的例子不屬于這一類型。
南京大學碩士生虞若昀指出循環效應的模型是為了揭示交互種類的機制,科學也做類似的研究,哲學研究和科學研究的區别何在?還就循環效應中的性質變化模型,詢問是否有第三種性質簇K獲得性質p的方式。就第一個問題,博德認為哲學和科學其實是連續的,并沒有清晰的分界。科學僅研究某個領域的交互種類,哲學則廣泛地研究所有交互種類,探究和揭示背後的機制。博德以生活化例證回應第二個問題:曆史中屬于“西歐人”種類的部分個體遷徙到美國後,逐漸脫離這個種類,而成為新種類“美國人”,并獲得“對基督教虔誠”這一屬性。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