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北京師範大學朱會晖教授來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6-22

本網訊(通訊員 劉浩)2023年6月17日下午,北京師範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朱會晖教授應邀在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進行了主題為“康德美學還有當代意義嗎——圍繞藝術自律與藝術表現之間的張力問題”的講座。講座由我院美學教研室主任賀念副研究員主持,由複旦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王維嘉副教授擔任評議嘉賓。學院内外140餘位師生以線下和線上兩種方式參加了講座。

講座伊始,朱會晖教授介紹了對康德美學理論的三種代表性的當代批評:一是批評康德美學過于形式主義,忽略了藝術作品的内容和意義;二是批評康德美學過于狹隘,不能适應當代藝術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三是批評康德美學過于抽象和普遍主義,忽略了個體和群體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總結而言,這三種當代批評都将矛頭指向了康德的審美自律主義。

朱會晖教授認為,以上三種批評都建立在對康德美學理論中審美自律主義面向的片面強調之上。然而,康德的藝術論實則既凸顯了審美與藝術的獨立性,又解釋了思想内容對審美愉悅的影響。康德的審美自律主義與表現論之間存在一種理論張力,但二者并非相互矛盾,反而彼此相容、相互補充。

區别于肯尼斯·洛傑森、克裡斯托弗·道林、薩曼莎·馬瑟恩等學者在“審美形式服務于藝術内容”這一路向上提出的對康德審美自律主義與表現論的相容論解讀,朱會晖教授提出,康德美學中的形式主義構成了其表現論的真正基礎,藝術内容是通過影響對形式的直觀和想象而間接促成了形式性的美感。

為進一步論證這一解讀的合理性,朱會晖教授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讨論了理性理念與形式性美感之間的關系。從積極的方面說,康德的形式主義和他的表現論并不矛盾。理性理念的表現能夠影響審美愉悅,隻是因為它們類比性或象征性地引發的感性單純形式能影響諸心靈能力的自由遊戲;但如果不借助于感覺形式,理性理念便不能影響審美偷悅。因此,康德的表現論并沒有否定他的形式主義。從消極的方面說,康德的形式主義和表現論依然并不矛盾。對理性理念的表現并沒有取消美的藝術的無目的性與純粹性,并不取消審美自由,盡管它們在審美和藝術活動中普遍地起作用。康論堅持,美的藝術是無目的的藝術。表現理性理念并不構成美的藝術和純粹審美活動的真正目的,相反,理性理念在美的藝術中的意義隻是在于激發内心的自由遊戲和引起審美愉悅。

尾聲階段,朱會晖教授總結了在這一解讀視角下康德美學所具有的當代意義:康德美學的重要貢獻是,在沒有破壞審美自律原則、沒有取消美與善之間的邊界的前提之下,整合了審美自律主義和表現論。這種整合在高揚美和藝術的獨立性的同時,解釋了思想内容對藝術的積極作用,從而實際上能夠有效回應當代藝術提出的相關質疑。 

互動環節中,朱會晖教授就王維嘉副教授、賀念副研究員、王詠詩副研究員、李日容副教授及在場其他師生提出的關于“藝術究竟是有目的的還是無目的的?”“理性理念是否内在地參與了作為其标志的感性形象的美?”、“感性形象對理性理念的類比和象征是否像批評家對藝術作品意義的解釋一樣是開放的?”、“是否可能在康德體系内找到一種‘理性理念的審美運用’?”、“作品的文化背景、創作者的創作思想等理念的參與造成的審美體驗變化是否證明了理念的參與對形式的獨立性的損害?”等問題開展了充分交流讨論。

講座最後,主持人賀念副研究員總結了本場講座的核心内容,并對朱會晖教授的精彩講座表示感謝。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