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物與美’:湖北省美學學會第二屆青年論壇”在beat365体育官网成功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6-22

 本網訊(通訊員劉浩 郭虹妍 李綱 陳永貴 蔡妙韻)6月18日,“‘物與美’:湖北省美學學會第二屆青年論壇”在BEAT365唯一官网振華樓beat365体育官网B107報告廳成功舉辦。會議由湖北省美學學會、beat365体育官网共同主辦,來自清華大學、複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國立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大學、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等20多所高校,以及北京大學出版社等機構的近80位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本次會議包括開幕式、開幕式主題發言,分論壇讨論、閉幕式四個環節。

開幕式由湖北省美學學會青年學術委員會主任賀念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黨委書記盧昌甯、湖北省美學學會會長範明華教授先後緻辭。

(beat365体育官网黨委書記盧昌甯緻辭)

盧昌甯書記對參會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向大家介紹了beat365体育官网和美學學科的悠久辦學曆程以及深厚的學術積澱,并對與會的青年學者提出了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殷切期望。

(湖北省美學學會會長範明華教授緻辭)

範明華教授向各地學者對本次會議的支持表示感謝,回顧了舉辦湖北省美學學會青年論壇的初衷。緻辭中,範明華教授還闡發了本次會議主題“物與美”所具有的前沿性、當代性、廣泛性和代表性,并提出了争取将湖北省美學學會青年論壇發展為全國性論壇的期望。

(湖北省美學學會青年學術委員會主任賀念主持開幕式主題發言)

(湖北省美學學會副秘書長王海龍主持開幕式主題發言)

湖北省美學學會副秘書長王海龍與湖北省美學學會青年學術委員會主任賀念分别主持了上下半場的開幕式主題發言。武漢紡織大學齊志家教授、蘇州大學李紅霞副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李松教授、華中師範大學付林鵬教授、武漢科技大學江瀾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朱會晖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李日容副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劉春陽教授、BEAT365唯一官网王懷義教授、湖北美術學院李冰老師、湖北大學趙紅梅教授共11位學者先後作了報告。

齊志家教授發言的題目是“虛拟世界的物與美”。齊教授認為,在VR設備已經可以抹消虛實界限的今天,虛拟世界和虛拟物已經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哲學課題。他介紹了翟振明、彭富春兩位學者對“虛拟世界”、“虛拟物”和“虛拟物的美”三個概念的研究成果,指出在VR時代,我們不僅需要造物倫理學和虛拟生活的“大憲章”,更需要從存在論美學的角度觀虛拟物,最終讓現實成為現實,讓虛拟成為虛拟,讓人成為人,讓物成為物。

李紅霞副教授發言的題目是“器具、藝術作品與藝術形象的區分:對海德格爾藝術作品本源解釋的批判”。她梳理了海德格爾對藝術作品本源的解釋,并指出海德格爾在分析梵高的《農鞋》時,未能明确區分作為分析對象的是作為具體器具的農鞋還是作為藝術形象的農鞋。基于這一區分,李紅霞副教授提出了與夏皮羅和鄧曉芒兩位學者有所不同的對海德格爾藝術作品本源解釋的批判,即海德格爾過分突出了藝術作品的“藝術性”,卻遺忘了藝術作品本身,這導緻海德格爾在面對杜尚的《小便池》時,難以解釋器具與藝術作品的邊界何在,從而難以回答器具是否具有聚集和顯示世界的能力這一問題。

李松教授以“論政治的美學性”為題,闡釋了“政治美學”這一新學科所具有的意義。李松教授認為,政治美學是關于政治的美學化理論和實踐的學科,它兼具理論性和經驗性的雙重特點。在理論層面,政治美學運用人文科學的方法,關注政治社會中藝術和審美的本質以及政治價值、美學、道德的合理性和可欲性問題;在經驗層面,政治美學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解釋政治審美現象、經驗和事實,并指導政治審美活動。

付林鵬教授以“樂儀之教與周代的君子威儀”為題,介紹了作為先秦貴族階層身份特征的威儀是如何由學習樂官所授的容禮和樂儀而養成的。付教授着重闡明了行步之節、乘車之節、行禮之節和射節與君子威儀的密切關系以及樂儀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在繁複的禮儀過程中,樂儀既可以起到調整節奏、文飾典禮的作用,又可以發揮涵養德行、培育和敬的功能,正是通過樂儀的教育,培養了先秦君子的威儀。

江瀾教授報告的主題是“談談中國畫的筆墨”。在報告中,江教授介紹了先秦至唐宋和宋至清兩個不同曆史時期,中國畫在繪畫主體、筆墨目的、筆墨的表現形态、繪畫的表達和繪畫評價标準五個方面的差異。江教授認為,宋元明清時期,中國畫尤其顯示出其筆墨材質、筆墨技巧、筆墨精神交相呼應的結構:筆的柔軟和墨的滲透性與層次性孕育出了豐富多樣的筆墨技巧;多樣的筆墨技巧又都體現着文人士夫以簡馭繁、自然、虛靜、内斂的筆墨精神;又經由此種筆墨精神,筆墨的物性之美方才得以凸顯。

朱會晖教授發言的題目是“搭建情感之橋——康德‘依附美’學說中美與完善性的關系”。發言針對的核心問題是康德看似沖突的如下主張:一方面稱依附美中美以完善性為前提,另一方面又稱完善性與美相互獨立。針對這一問題,朱教授梳理了分别以早期蓋耶爾、祖克特和克勞瑟為代表的三種對這一沖突的解釋路徑,并指出了三種解釋路徑的不足之處。區别于上述三種路徑,朱教授認為,康德文本允許對依附美中美與完善性的關系做出如下解讀:在依附美中,對對象完善性的關切也可以激發情感,從而引發想象,進而間接地促進美感——這種解讀的優勢在于可以将表現論嵌入形式主義,同時又堅持康德的審美自律原則。

李日容副教授作了題為“康德美學中‘物’的三個層次及其發生學意涵”的報告。她認為,康德美學中的“物”可分為“感性材料之物”、“美之純粹感性形式的物”和作為自然和目的性的終極根據的“超感性基底之物”三個層次——三個層次的“物”都不是知性範疇的邏輯建構,而是基于感性和情感的“當下發生”。李日容副教授進一步指出,這種發生又可區分為“感性發生”和“超感性發生”:“感性材料之物”和“美之純粹感性形式的物”直接通過審美判斷實現其“感性發生”;“超感性基底之物”則在審美判斷中以類比和象征的方式實現其“超感性發生”。

劉春陽教授發言的題目是“論現代主義藝術中的三大問題”。在報告中,劉教授對金觀濤和彼得·蓋伊兩位學者對現代主義藝術的刻畫,即激烈強調藝術作品中主觀建構和個人體驗的要素表示認同,但也指出兩位學者未能解釋現代藝術緣何走向主體化、個人化。劉春陽教授認為,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首先厘清如下三個基本問題:(1)現代藝術與真的關系;(2)現代藝術與美的關系;(3)現代藝術與物的關系。他相信,正是由于這三個基本問題的無解性,現代藝術才不可避免地以悖論性方式呈現自身。

王懷義教授報告的題目是“‘物’内涵的現代轉折”。王教授首先簡要介紹了進化論、人類學等現代西方學科的傳入對國人訓”物“的影響。随後,他重點讨論了中國古代史上重要的“物”觀念:首先是《孔子家語·辨物篇》中對“巨骨”及其來由的讨論,體現出先秦以物言重要曆史事件的觀念;其次是《左傳·宣公三年》中“鑄鼎象物”的記載和劉向的《說苑·辨物》以物言鬼神,體現出先秦至漢以物言神物的觀念;最後是《荀子》中“詩以記物”以及《論語·陽貨》中“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說法,體現出被“詩言志”、“詩傳情”遮蔽的的“記物詩學”傳統。

李冰老師以“傳統雕塑中的器物”為題,首先簡要展示了佛教造像千手觀音的整體形象、結構布局及其藝術特征,随後細緻地展示了千手觀音手中所持的各式各樣的物,這些物可以劃分為三類:天體和自然物、日用物、兵器。在李冰老師看來,千手觀音手中的天體和自然物反映出古人“天地萬物皆可在手中把玩”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包括官帽、紅薯在内的日用物體現出儒釋道的融合以及佛教造像與時俱進的面向;作為法器的兵器則維持着佛教造像更為深厚的宗教意義。

趙紅梅教授發言的題目是“文化與藝術·審美與時代——西方審美思想文化史的解讀”。她首先闡發了藝術研究對文化研究的重要意義以及時代精神對審美取向的巨大影響,接着詳細梳理了西方世界從古希臘到當代,各曆史時期的主導文化對當時主流藝術表現和審美取向的影響。最後,趙紅梅教授提出,我們應該在心懷文化自信的同時開拓眼界,在與西方審美文化的交流中做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6月18日下午,與會學者分為四個分論壇進行讨論,共報告了48篇論文。

第一分會場,上半場由付林鵬教授主持,王懷義教授評議,下半場由李躍峰副教授主持,青年學者張文評議。實際參會并宣讀論文者共13人。李躍峰副教授、青年學者黃凱、青年學者賴俊威、青年學者李俊、青年學者黃慶蘭、青年學者張文、張麗娜博士、廖舒婷博士、周妍博士、薛盈盈同學、莊威副教授、付清同學、李綱同學發言聚焦于中國美學的經典作品和基本問題,如對莊子《逍遙遊》、《齊物論》的解讀,對周易的解讀,對觀物取象的讨論,發言探讨的對象豐富,包括器物、繪畫、音樂、書法,覆蓋了各種藝術門類。在這些發言中,涉及最多的是對莊子這一經典文本的解讀和對觀物取象這一主題的讨論。這些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結論,例如人和物的關系是一種生成關系,真正的逍遙不止在于人的心靈,而且在于人的現實生成;比較了中西的器物觀,如器在中國老莊那裡始終是一種被警惕的存在,而西方則認為人與物一般是對立的;解讀了具體的文本,如對齊物論的具體分析。在對中國美學基本問題的研究中,有從視覺意識追索角度來讨論觀物取象這一主題的發言,早期中國的色和觀物取象聯系在了一起,色在當時已然成為了物象的一個類比化指稱。随色象類可以說是觀物取象在視覺實踐邏輯層面的進一步拓展。有以繪畫為對象,以現象學為方法來讨論物象關系的發言,在中國繪畫的基底中存在着物和象兩個不同的面向,二者在圖像和形象生成的兩個過程中相輔相成,不可割裂。相近主題的發言還包括對玉器玦中邦國意識的探讨,從造型角度對陳洪绶的人物畫的探讨,以周易鹹卦為對象說明其中的中國美學意識,從書法理論出發分析書法的含義系統以及對蔡文姬詩歌《胡笳十八拍》的探讨。彙報結束後,王懷義教授與青年學者張文分别進行了評論,參會者針對性回應了其中部分評論。

第二分會場,上半場由李日容副教授主持,朱會輝教授進行評議,下半由青年學者楊文默主持,青年學者黃凱進行評議,實際參會并宣讀論文者共12人。發言主要從西方近代哲學美學角度出發,對物與美核心議題進行讨論。彙報分為側重“物”與側重“美”兩個不同方向。在側重物的方向,發言人有青年學者楊文默、青年學者孫宇、王星兒同學、王燕博士、羅新烨同學與蕭涵耀同學六人,發言主題主要集中于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當代理論發展、現代藝術中物性的變化以及藝術作品中物與藝術作品之間的聯系與差别;在側重美的方向,發言人有姚铮同學、莊嚴博士、藍瑩博士、塗念祖同學、戴進明同學與郭虹妍同學6人,發言主題主要集中于現象學中不同美學理論的近代發展、中西美學對于物的理解對比與西方傳統美學觀念差異的辨析。彙報結束後,朱會輝教授與青年學者楊文默分别進行了評論,在肯定文章的創新性與突破性的同時提出一定的修改建議,參會者就其中部分建議給予回應。

第三分會場,上半場由劉春陽教授主持,李松教授進行評議,下半場由青年學者楊華主持青年學者裴瑞欣進行評議,實際參會并宣讀論文者共11人。趙成清副教授從譜系學視角出發,分析了植物繪畫所具有的知識生産、權力話語和帝國主義意涵;黃滟副教授從作為視覺空間的表象和作為曆史空間的現象的區分出發,提出了在雙重空間内觀景的景觀美學;唐克石副教授從設計、制作和驗收三個環節闡釋了宋瓷何以成為中國陶瓷藝術巅峰;青年學者裴瑞欣通過對“江南”概念的曆史考辨,證明了山水畫的“南北風格區分”和董源江南山水畫的“平遠”印象是一種扁平化的曆史生成;青年學者楊華對意大利雕塑家美達多·羅索的作品作出了“精神的遮蔽性”和“物質的腐朽性”的風格刻畫;張筱星博士分析了“蕉葉題詩”在禅房、書齋、市井三個場域内美學意蘊的異同;青年學者孫域欽彙報了羅丹對傳統雕塑神性和嚴肅性特征的解構方式及其對現代雕塑藝術觀念的影響;青年學者王苑從故鄉作為記憶介質、精神儀式和感知框架三個方面讨論了“故鄉”對新一代湖北青年藝術創作者藝術實踐的影響;青年學者胡婷婷從審美理論和演奏技法兩個方面展示了“自然”審美思想在器樂演奏中的體現與運用;餘曉麗同學以趙孟頫及元四家繪畫用紙為切入點,探讨了繪畫材料、觀念與風格之間的内在聯系;黃天飛同學認為“器”所具有的“器識”、“形器”和“器具”三義分别指向藝術實踐過程的素質論、構思論與表現論。彙報結束後,李松教授與青年學者裴瑞欣分别進行了評論,參會者針對其中部分評論進行了會應。

第四分會場,上半場由付孝勇副教授主持,青年學者朱俐俐進行評議,下半場由青年學者李紅麗主持,青年學者賴俊威進行評議,實際參會并宣讀論文者共12人。青年學者李紅麗從《詩經》中“君子比德與玉”的現象出發,探讨玉與君子形象的聯系;青年學者吳學聰關注古典美學思想與現代影視作品的結合,二者相輔相成;青年學者劉雲飛介紹了潘諾夫斯基在圖像學領域的研究地位與突出成果;青年學者趙婧對石窟造像史進行了初步考證;謝沛霖博士從現象學觀點出發讨論了書法這一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付孝勇副教授關注造型藝術中審美觀念的演變,向會場學者展示了中國造型藝術史的一個側面;劉學振博士從美學研究的發展脈絡現狀出發,立足于過程哲學展望了當代美學研究的發展與未來;陳亞琦博士對中國傳統器物紋飾進行了新的美學闡釋,以現象學的眼光把握紋飾的原型,進一步發掘其與生命内在本源的關聯;段歌博士通過中國山水畫作品中的 “廢墟”意象與胡塞爾現象學的對話,指示出一條在寫意的中國畫作品中結合西方抽象性概念的現象學研究進路。彙報結束後,青年學者朱俐俐與青年學者賴俊威分别進行了評議,在肯定文章的問題意識和學術貢獻的同時提出了部分修改建議。

6月18日下午5點30分,舉行閉幕式。李綱同學、郭虹妍同學、劉浩同學、陳永貴同學向全體與會學者彙報了四個分論壇的讨論内容。随後,湖北省美學學會副秘書長王海龍和湖北省美學學會青年學術委員會主任賀念先後在閉幕式上緻辭。王海龍副秘書長在緻辭中首先總結了本次會議的三個特點:一是參會學者數量多、背景廣、熱情高;二是議題具有廣闊的多元性、突出的前沿性和鮮明的時代性;三是研讨氛圍友好、和諧、深入。此外,王海龍副秘書長還代表湖北省美學學會介紹了學會下一階段的工作安排。賀念主任在緻辭中回顧了本次會議的籌辦過程,并表示,再三擴大的會議預期規模,學界同仁高漲的參會熱情,都從側面顯示出本次會議主題“物與美”以及繼時間和空間轉向之後的“物轉向”在當今人文社科領域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最後,賀念主任再次對全體與會學者、學院領導、湖北省美學學會以及全體會務工作人員對本次會議的支持表示感謝。

當日下午6點,“‘物與美’:湖北省美學學會第二屆青年論壇”在參會學者的熱烈掌聲中順利結束。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