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中華美學學會會長高建平教授應邀為我院師生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6-26

本網訊(通訊員羅新烨)6月23日晚,深圳大學特聘教授、中華美學學會會長高建平教授在BEAT365唯一官网振華樓beat365体育官网B214報告廳做了題為“反思三個概念:‘積澱’‘實踐’‘新感性’”的學術講座,該講座是beat365体育官网美學教研室主辦的“珞珈美學講壇”第六講,由beat365体育官网美學教研室主任賀念老師主持,院内外近200位師生以線下和線上兩種方式參加本次講座。

首先,高建平老師介紹了來源于李澤厚先生的“積澱”“實踐”“新感性”三個概念。高建平老師認為,面對前輩的觀點應當采取一種“反思”的态度,藉由反思,能夠促使我們重新在争議和讨論中發現一些問題,從而使得這些概念以更加鮮活的姿态“活在當下”。首先是關于“積澱”的概念,老師分别從“積澱”一詞的形成、“積澱”的三層次、關于“理性積澱為感性”等角度出發對于李澤厚先生的“積澱觀”進行了細緻而深入的闡述。

接着,高建平老師論述了中國美學界長期以來對“實踐”這一概念的三種誤解,并通過對馬克思、黑格爾、費爾巴哈等哲學家的實踐觀進行深刻的拆解分析,重新厘定了實踐這一概念的定義:實踐既非以人與動物的區分為出發點的感性活動,也非是某種有待超越的純粹功利性活動,而是認識環節的起點和最終本質。

緊接着,高建平老師分别分析了李澤厚和馬爾庫塞對于“新感性”的不同界定。李澤厚所提出的“新感性”建立在“積澱說”的基礎上,認為動物感性向人類感性轉化的關鍵在于理性的積澱,據此,感性成為理性積澱其中的容器,而馬爾庫塞則将新感性看作是生命本能的一種提升,生命的創造之源在于感性力量。關于李澤厚美學中存在着的“形象思維”問題,高建平老師指出:形象并非不能思維,恰恰隻有通過形象,我們才有進行思維的可能。

最後,高建平老師為本場講座總結了如下三個結論:其一、實踐是感性活動,從“作為感性活動的實踐”到“感性直觀”并非一種“理性到感性的積澱”,而是感性活動對感性能力的增強,其二,感性活動中蘊含着無限的創造力,而不應當僅僅歸結為理性積澱後的産物,實踐應該是先于認識,而不能隻是認識結果的證明;其三,積澱隻能是經驗的積澱,隻有轉化為經驗,積澱才能真正發揮其自身的效力。在此意義上,“新感性”不是理性的感性化,也不是本能沖動的迸發,而是經驗積累形成的感性經驗。

在互動環節中,師生們圍繞着實踐、曆史、經驗與先驗以及“AI是否能夠進行形象思維”的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讨論,高建平老師一一給出了精彩的回答。

講座結束之際,賀念老師向高建平會長表示感謝,并對整場講座進行了簡短而凝練的總結,整場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攝影:宗雨婷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