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論壇】第一百六十五講:北京師範大學劉成紀教授應邀為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6-26
本網訊(通訊員 曾思懿)6月23日下午,由BEAT365唯一官网主辦,BEAT365唯一官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beat365体育官网承辦的“長江論壇”第165講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成功舉行。此次論壇邀請北京師範大學beat365体育官网劉成紀教授作題為“中國戰國至秦漢美學中的麗、巨麗與悲麗”的學術講座,beat365体育官网範明華教授和湖北大學文學院丁利榮副教授擔任評議嘉賓。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美學教研室賀念副研究員主持,線上線下近200餘人參與。
此次講座以關鍵詞“麗”為中心,讨論了秦漢至戰國時期分别代表着欲望模式和情感模式的“巨麗”和“悲麗”觀念。劉成紀教授首先闡述了以此為研究對象的動機,并指出講座題目中使用“中國”一詞旨在強調世界視野和學術研究的價值中立。通過對美學以“美”立名的正當性和現實原因的讨論和反思,劉成紀教授提出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即注重曆史自身的非統一性、進而從曆史内部打開曆史。
當前戰國時代美學研究中的重點和主流仍集中于諸子的美學思想,但劉成紀教授指出,作為時代的批判者,諸子的美學思想往往以時代的反題形式呈現。也就是說,諸子所批判的事物往往為時人極力渴慕和追求,這導緻由諸子思想構成的戰國美學不僅與時代精神脫節,甚至呈現相反的狀況。中國戰國至秦漢時期的美學進入了一個強調欲望的時代,盡管諸子仍在捍衛傳統價值,但以美為核心的傳統倫理模式逐漸式微。“麗”與“巨麗”成為這一漫長曆史時期的主導概念,而“悲麗”則作為一種反思判斷,揭示了這一審美潮流内在的脆弱和荒誕性。
通過考察和梳理甲骨文、《周易》《詩經》《尚書》等經典和漢代字書中“麗”的起源和表意,劉成紀教授認為先秦至兩漢時期的“麗”具有多元歧出的特征。它可能源自農耕活動,也可能源自人對初升的太陽和漫天的朝霞的視覺感受,又或者源自典刑的概念,抑或是源自麋鹿的群居和聚集。總的來說,“麗”所指的是數量的多、體量的大和感性的燦爛。值得注意的是,“麗”屬于一種依附之美,它可以在物體的表面形成一種富有表現力的特異美,但由于缺乏中道和盛德的内在支持,這種美往往流于表面,不具備本己的根據和堅固性。
“巨麗”作為“麗”的極緻表現,是一種根植于人性本能的“美”,具有強烈的欲望性特征。劉成紀教授指出,“巨麗”的審美風尚與三場相互聯系的巨變密切相關。時代的巨變導緻了西周禮樂制度的崩壞和人性的裸化,這是人們的審美觀念從“美”向“麗”、進而向“巨麗”發展的關鍵所在。審美制度的巨變使得人們的審美活動擺脫禮樂制度的約束,倫理型審美徹底走向欲望型審美,人們的審美心态也從追求“美”轉向追求“麗”和“巨麗”。士人階層、政客與統治階層、一般民衆形成欲望的共同體,表征着整個社會審美觀念的巨變。劉成紀教授通過論述戰國時代“美”“樂”等字的語義流變,禮器和奢侈品的形制變化,以及各類文本中的物欲想象,闡述了時人以“巨麗”為審美價值和理想的傾向。這種“巨麗”審美一直延續到秦漢時期,在城市和皇家建築的建設和構造中尤為明顯。究其原因,與漢代政權的民間性構成、士人階層的世俗化、武帝時代政治經濟的繁榮以及頌聖文學的興盛等因素密切相關。
“悲麗”是戰國至秦漢時期求“麗”審美的另一面向,具有強烈的情感性特征。“悲麗”與“巨麗”互為一體又相互對峙,代表了人在極樂與極悲之間的擺蕩的兩極化體驗。劉成紀教授指出,人的情感和精神領域總是存在着“哀與樂”“喜與悲”的兩極化心理動能,因此悲感構成了中國樂感文化無法祛除的側面。在戰國至秦漢時期,人們在追求“巨麗”世俗生活的同時也會感喟占有能力和生命長度的有限性,這構成了悲感的主要來源。對悲感的價值認同促成“悲麗”這一超越性的審美價值的生成,它作為對“巨麗”之美反思的産物,并沒有停滞在欲望層面,而是以情感為基礎,進一步揭示和摧毀了欲望的虛無性。就此而言,“悲麗”是對“巨麗”的深化和延伸。簡而言之,“巨麗”釋放欲望,“悲麗”宣洩情感,它們因增量和極限化的特征與傳統禮樂文明所追求的中和之美截然相悖,但同時也标示着一次時代性的審美解放。
講座最後,劉成紀教授進一步指出,伴随自西漢武帝開始的儒家化進程,欲望型審美走向終結,審美風尚由“巨麗”與“悲麗”形成的審美對峙複歸儒家禮樂傳統,亦即審美模式從欲望型重歸傳統倫理型。通過總結對于“麗”“巨麗”“悲麗”的研究,劉成紀教授反思了當代中國美學史的叙事與書寫方式,并指出以此議題為契機可以重審動蕩時代的美學貢獻,以諸子為中心的思想史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基于朝代進行美學史分期可能存在的問題。
評議環節中,範明華教授總結了劉成紀教授的講座在思想層面和方法層面給予聽衆的啟發。他指出,劉成紀教授多年來緻力于重新梳理美學概念和重構中國美學史的工作,此次對于“麗”“巨麗”“悲麗”的研究正是回到時代語境中,進而發掘出傳統文人士大夫美學以外的思想傳統的絕佳體現。範明華教授還結合劉成紀教授的研究方法對現場的青年學子提出“學術研究應保持價值中立”“還原曆史真實情境”“将曆史深度與哲學高度相結合”的期盼。丁利榮副教授指出,劉成紀教授的研究使在座聽衆領略到哲學美學的魅力,鼓勵大家學習劉成紀教授将日常感受與學術語言相融合的生活方式和學術品格。
講座最後,主持人賀念副研究員向作為我校傑出校友的劉成紀教授表達感謝,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完美結束。
(攝影:宗雨婷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