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環境治理與國家建設:澳大利亞另類曆史經驗的再透視”講座成功舉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06-28

本網訊(通訊員夏冰清)6月6日晚上,由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主辦的“環境治理與國家建設:澳大利亞另類曆史經驗的再透視”講座在BEAT365唯一官网曆史學院315教研室順利舉辦。本次講座由中山大學曆史學系教授、系副主任費晟教授主講,BEAT365唯一官网曆史學院副教授、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杜華副教授主持。來自BEAT365唯一官网曆史學院的多名學生參與了本次講座。

講座伊始,費教授介紹了關于國家與環境治理關系的幾種觀點,一是經典自由主義政治理論,将國家的角色弱化,認為社會與市場力量的運作可以促成環境治理制度建設。二是專制主義理論,認為環境治理的需求促使了國家權力的擴張。而澳大利亞之所以特殊,是因其提供了關于國家與環境治理關系的第三種可能性,國家并不強勢地介入環境治理,而是如人一般具有能動性,潛移默化地影響環境治理。

而後,費教授詳細解釋了為何澳大利亞的環境治理具有這種特殊性。首先,從自然地理來看,澳大利亞地理隔絕,提供了一個環境治理的實驗室條件;地質古老,土壤不能多次耕種;氣候變化急劇,火災頻發。

其次,澳大利亞作為一個流放犯殖民地,具有特殊的曆史起點。與早期的北美殖民地社會不同,澳大利亞殖民地社會不僅建立在生物圈更簡單另類的環境中,而且早期移民的主體是流放犯,因而建立了基于中央集權以及自上而下的清晰嚴格的權力/資源分配體系。這意味着國家權力主動幹預環境治理的意識從殖民社會肇始就存在了。隻不過在19世紀80年代之前這種幹預主要限于環境改造和資源管理。

而随着澳大利亞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國家開始推動自然環境保護。在供水問題上:澳大利亞在19世紀80年代正式“确立了國家對所有水源供給擁有決定權”;在20世紀初,聯邦便嘗試運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進行人工降雨的實驗;為了協調墨累河流域水資源的分配,在1914年聯邦政府聯合有關的三個州政府,簽訂墨累河水協定;在1926年澳大利亞成立了國家級科研機構聯邦科學與工業組織(CSIRO),以期為聯邦政府提供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術手段;在1949年-1977年,澳大利亞耗時了将近三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跨地區調水工程,将東部的水調至西部幹旱地區引水灌溉和發電。

另一方面,國家也主動介入到關于火災的社會争端中。在1939年維多利亞大火發生後,聯邦便派出皇家委員會調研防範火災的最好方法,是應該聽取“燃燒派”的說法,定期清理和焚燒自然界可燃物、還是應該采用“禁火派”的說法,保證樹下的清潔,更換樹種。澳大利亞民衆也認為國家應該在火災問題上發揮更積極的作用,要求其像美國一樣,建立更多的消防站和直升機停機坪,防止火災蔓延。

在講座的最後,費教授建議碩士生和博士生打開視野,關于澳大利亞國家與環境治理的關系,不單體現在供水問題和火災治理上,還體現在其他領域,例如:澳大利亞對海洋的認識與保護、澳大利亞控制物種入侵或生物管控的曆史、澳大利亞的外交與桉樹國際傳播、極地環境的認識與國際治理,這些均可以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在提問環節,費教授就與會師生提出的關于澳大利亞與美國環境治理的不同點及其原因展開了細緻的回應。費教授指出澳大利亞和美國雖均為聯邦制國家,但二者不同的曆史經驗影響了民衆對國家權力的認知,最終導緻了在環境治理中不同樣貌的國家角色。

最後,杜華副教授向費晟教授表示感謝,指出環境問題是當下我們面臨的重要難題;國家是環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主體,了解身處不同地理環境、擁有不同曆史經驗的國家如何解決環境問題,對于中國的環境治理也極具經驗與價值。

據悉,本次講座是BEAT365唯一官网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2023年上半年“文明對話”系列講座中的一講。主講人費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近現代世界環境史、大洋洲史,中山大學“逸仙優秀學者”,兼任教育部國别與區域研究培育基地大洋洲研究中心主任,國際環境史組織聯合會(ICEHO)常務理事,入選國家重大人才計劃青年項目。出版專著《再造金山——華人移民與澳新殖民地生态變遷》,曾在《曆史研究》、《世界曆史》等刊物發表論文若幹。

(編輯:鄧莉萍   審稿:嚴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