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知識與思想視野”高端學術論壇在漢舉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5-11-25

11月21日至22日,“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知識與思想視野”的高端學術論壇在武漢二妃山莊舉辦,會議由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來自德國漢諾威大學、韓國大田大學、中山大學、BEAT365唯一官网、浙江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學術月刊》等海内外院校與學術單位的相關學者近60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開幕式由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副院長丁四新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吳根友教授緻辭。吳根友指出,本次會議是對既往幾次國際明清學術研讨會的一個延續,力圖在新的研究視角下展開對明清之際的思想及其變化原因的探索。從知識與思想的雙重視角來思考明清時期中國人知識與思想邊界的變化,對于重新認識明清時期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借用現象學的基本方法,從知識的形态與思想的形态入手,對明清時期中國人之精神世界的變化作一個精神現象的描述,或許能夠在明清之際的學術研究中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DSC_1269_副本_副本.jpg

開幕式之後,參會學者圍繞中國明清時期的知識考據、政治哲學、理學思想、易學思想、禮學思想、三教會通、經典诠釋、耶儒對話、學術源流及現代進程等重要論題,進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分組交流與讨論。陳衛平教授以徐光啟研究為切入點,闡發了明清之際這一階段實際上是“後理學時代的思想世界的重建”這一觀點。德國李文潮教授則以西方漢學為背景,探析了明末清初中西學界關于儒家是否為有神論的争論,展現出其在宗教交流史上的意義。朱承教授具體闡發了李贽建立在人的自然欲望基礎上的政治思想與政治哲學。吳根友教授發掘出戴震獨特的名學和知識論思想、人文實證主義方法論及其典範性意義所在。蔣國保教授以方以智的思想為例,揭示出明末清初思想史上的“三教合一”趨勢。鄭澤綿博士試圖通過“誠意”的論題,闡明王陽明對于朱子理學的發展與推進。劉耕博士力圖通過對明代文人“焚香雅事”的勾畫,昭示出當時文人思想旨趣之一端。這些論述系統地展現出了明清時期的社會、思想、知識、文化、哲學等方面的特色所在。

在閉幕式上,德國漢諾威大學李文潮教授、韓國大田大學金惠經教授、華東師範大學陳衛平教授、中山大學張永義教授、上海大學朱承教授等分别作了精彩的總結發言。

兩天的會議,與會學者切磋研探,讨論豐富、充分、熱烈、有趣,呈現出三方面的特點:首先,從本次會議的研究内容來說,王夫之研究和方以智研究占了很大一部分内容。研究王夫之的論文有7篇,彭傳華、王林偉、劉依平、姜含琪、王博、陳屹、楊柳岸等學者,分别就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史學理論、倫理思想、易學思想等層面作出闡發。研究方以智的論文有5篇,蔣國保、邢益海、張昭炜、廖璨璨、劉元青等學者,分别就方以智的三教會通思想、學問淵源、佛教實踐、易哲學等方面作出探讨。參會學者之所以對王夫之與方以智保持着持續的研究熱情,一方面是因為兩人确實是明清之際的思想大家,另一方面則體現出兩位大家的思想仍然存在着有待闡發的空間,同時他們的思想也與我們當下的現實關懷密切相關。當然,除了王夫之、方以智之外,參會學者還對王陽明、劉宗周、王龍溪、黃道周、顧炎武、徐光啟、黃宗羲、戴震、章學誠等重要思想家分别作出研探。而一些在當時比較重要、而在當今略有遺忘的思想家,例如王畿、耿定向、陳确、陶望齡、王塘南、焦竑、汪中、黃以周、劉沅等,這次會議都有比較深入的闡述。因此,這次會議基本上可以勾勒和展現出本次會議的主題。

其次,從本次會議的研究取向來說,它能夠展示和體現出中國明清以降直至近代以來,中國現代性進程的複雜性、豐富性與曲折性。而通過參會學者對章太炎、嚴複、陳獨秀、梁啟超以及晚清革命派思想家的相關研究,又可以真切地看到中國現代性進程中某種程度的連續性、民族性和傳統性。例如,有的學者通過研究王夫之思想對晚清革命派的影響,揭示出中國晚清以來的現代性進程有着内在的脈絡。由此足見武大已故學術前輩蕭萐父先生所提倡的“明清之際啟蒙”說,實乃真知灼見,且具有典範性意義。

最後,從參會學者的年齡結構來說,老中青學者濟濟一堂,互動豐富。老一輩以及當代中國大陸的重要學者,繼續發揮着指引的作用,在“明清之際”、清代“人文實證主義”、方以智與“三教合一”等論題上,繼續有所澄清、闡發和界定。這有助于進一步确立研究明清哲學史、思想史、學術史的典範。同時,可喜的是,也有大量青年學者撰寫論文,展現出他們可貴的學術深度與學術銳氣。(劉樂恒、鄒嘯宇)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