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李宗桂教授來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6-06-08
2016年6月6日上午,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哲學系博士生導師李宗桂教授應國學院與beat365体育官网邀請,在beat365体育官网大報告廳作了題為《從“調均”看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國學院院長郭齊勇教授主持。
李宗桂教授的演講共分四個部分:一、“均平”與“調均”的内涵;二、先秦“均平”思想;三、“調均”思想的儒學化;四、“調均”思想的曆史作用與現代價值。
首先,李宗桂教授闡明了“調均”一詞的内涵,即調節均衡。在語義和實際操作上,“調均”與“均平”本是一緻的。下層民衆以“均平”為思想武器,表達公平、公正的訴求;統治者也會在一定時期内實行“均平”政策,以避免兩極分化和社會動蕩。但在一定的曆史語境中,“均平”極容易被曲解為平均主義甚至絕對平均主義。相較之下,“調均”則沒有這方面的流弊,能更好地反映均平或調均思想傳統的本來面貌。
其次,李宗桂教授梳理了先秦諸子的“均平”思想。他指出,最早提出“均平”思想的是孔子:“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晏子春秋》則直接提出了“均貧富”的命題:“其取财也,權有無,均貧富,不以養嗜欲。”此外,《國語》有“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務治而小人務力”的觀點,《墨子》有“分财不敢不均”之說,《韓非子》提出要“論其稅賦以均貧富”,《荀子》講“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均平”思想不限于儒家,乃是諸子百家共同的理論資源和思想傳統。
再次,李宗桂教授探讨了“調均”思想的儒學化。他指出,儒家學者以大同思想為價值引領,以仁愛思想為内核,以中庸思想為支撐,實現了“均平”思想系統化、持久化論述,其顯著代表就是漢代的董仲舒。董仲舒立足于漢代社會發展實際情況,直面“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現實問題,提出以更化、調均、善治為核心的仁政德治思想。“調均”就是從經濟着手解決社會問題,是一種強調公平的施政理念。其核心是:“聖者……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于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于憂。以此為度而調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董仲舒的“調均”思想,是在承認等差的基礎上強調相對均衡。“調均”的目的,就在于構建“各安其分、各得其所”良性社會秩序,從而實現大同世界的終極理想。董仲舒的策論是從治國理政的角度強調“調均”的。
最後,李宗桂教授還談到了“調均”思想的曆史作用與現代價值。從治國理政的層面來看,“調均”思想起到了防止貧富兩極分化,引領統治者踐行中道、實現和諧的作用。從下層民衆的角度來看,“調均”思想賦予了他們反抗壓迫剝削的思想武器。從文化傳統的構建來看,“調均”思想是儒家仁愛、仁政、中和等核心價值理念的豐富和落實,體現了儒家的公平觀,促進了公平意識的增長。“調均”思想的現代價值則包括三個方面:一、有利于理性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二、有利于提升文化意識,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三、有利于防止和解決兩極分化,構建和諧社會。
講座結束後,李宗桂教授還與聽衆進行了深入交流。 (國學院 王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