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孫偉平研究員暢談信息時代的社會曆史觀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6-06-21

6月19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原副所長、現《世界哲學》主編、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孫偉平研究員應邀來到beat365体育官网,在學院大報告廳為本院師生做了題為《知識經濟與唯物史觀的理論創新》的精彩講座。

孫偉平研究員從知識經濟興起的背景談起,認為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是非常幸運的。因為今天這個時代是人類有史以來三種社會形态并存的時代,特别是在中國,既存在着農業經濟形态和工業經濟形态,同時我們又正在向信息經濟發展,使得我們有機會在體驗三種不同的社會形态變化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20世紀下半葉,在世界上發生過的最為重要的經濟事件,就是美國與日本的經濟地位轉變。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直逼美國,成為世界第二。但90年代,美國提出并大力發展知識經濟,很快走出了經濟衰退并拉開了與日本的距離。這不能不引起人們從理論上思考知識經濟問題。

孫偉平研究員接着剖析了知識經濟的特點,認為與傳統的工農業經濟相比,知識信息經濟具有這樣一些不同的特點:第一,信息成為最重要的社會資源,成為生産力系統中最為重要的生産要素。第二,在信息網絡技術的作用下,信息、知識日益滲透到生産力各要素之中,全面改造、優化、提升生産力各要素,從而促進生産力水平的提高。第三,随着信息時代的到來,産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産業的信息化、智能化日益加強,新型的信息産業獲得了跨越式發展。第四,與産業結構的調整相一緻,勞動力結構也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以體力勞動為基礎的經濟正在向以腦力勞動為基礎的經濟轉變。第五,經濟發展日益依賴于科技創新,科技創新與生産日益一體化。第六,科技、教育與人才競争,成為市場競争、國際競争的主旋律。

在此基礎上,孫偉平研究員揭示了知識經濟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雙重效應。就正面效應而言,主要包括以下這些:一是資本觀的重大變化。傳統的資本觀認為,隻有物質資本、貨币資本等有形資本才是資本,信息時代的新資本觀則認為,資本既包括有形資本,也包括無形資本;而且,由于知識經濟突出了信息、知識的作用,信息資本、知識資本等無形資本更為重要。二是資源觀的新變化。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無形、可分享、可創造的知識之價值的突顯,導緻社會的資源觀發生了重大變化。三是勞動觀與人才觀的變化。腦力勞動在生産中産中的作用與地位日益重要,知識分子成為主導人才。四是價值觀的變化。勞動價值論需要與時俱進地得到發展,并與知識價值論相互補充。五是知識創新成為生存發展的要訣。在知識經濟社會,知識的創新和傳播應用是最具代表性的生産形式。六是經濟發展更加人性化。就負面效應而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所有權與剝削方式發生變化,所有權形式更為複雜難辨,剝削方式更為間接與隐秘。另一方面,産生了數字鴻溝與新的社會不平等問題。所謂數字鴻溝,是指在社會信息化過程中,人們在擁有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通信設備、掌握和利用信息技術、以及知識創新等方面的差别,以及由此導緻的人們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領域的不同機遇、不同地位和不同狀況。在信息時代,數字鴻溝、信息貧富分化、信息貧富差距問題的存在是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這造成了新的社會不平等和不公正,反過來又阻礙了建立更廣泛的全球聯系,遲滞了全球的信息化進程。特别是由于數字鴻溝一些信息貧困者被社會排斥在外時成為多餘的人口,其處境是十分悲慘的。在信息時代,使傳統農民和産業工人實現知識化與信息化,轉變為新型的農民與工人,這是國家與政府的責任,也是我們理論工作者的責任。

在互動階段,孫偉平研究員精彩地回答了現場師生的提問。最後主持人趙士發教授做了簡要點評。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馬哲)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