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特裡爾大學蘇費翔教授來我院作報告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5-03-13
3月9日上午,著名漢學家、BEAT365唯一官网客座教授、德國特裡爾大學漢學系主任蘇費翔(Christian Robert Soffel)教授應邀來我院作了《從宋儒的角度論鄭玄“慎獨”說》的精彩報告。吳根友院長主持了報告會。鄒元江教授、秦平副教授和陳曉傑老師以及曆史學院的陳曦副教授出席。
蘇教授首先從《中庸》首章入手引出“慎獨”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獨也。”蘇教授認為可以對“其所不睹/不聞”作兩種不同的理解:(1)被他人所不睹不聞;(2)被君子所不睹不聞。關于“獨”也可以作兩種不同的理解:(1)君子獨居(他人看不到君子的場合);(2)君子獨知(隻有被君子感到之事)。對于(1)的解釋皆可理解為“不愧屋漏”,但是(2)中的“君子不知”、“君子獨知”則可以作不同的理解。
“慎獨”說《大學》裡也有一種表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此處的“獨”蘇教授認為可以有三種解釋:(1)君子獨居;(2)君子獨知;(3)獨≈中(這種解釋還沒有足夠的文獻能佐證。)。
《十三經注疏》裡鄭玄注“慎獨”說曰:“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也。君子則不然,視之無人,聽之無聲,猶戒慎恐懼自修正。是其不須臾離道。”蘇教授認為鄭玄在此所說的“其所不睹/不聞”意為“被他人所不睹不聞”。通過鄭玄對“故君子慎其獨也”的注解,我們可以得知“獨”在鄭玄那裡意為“君子獨居(他人看不到君子的場合)。但是看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對”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的注解“……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卻不能得出朱熹關于“其所不睹/不聞”的明确看法,隻能說在朱熹的注解中兼具了被他人所不睹不聞和被君子所不睹不聞兩種理解。但在《中庸或問》的注解“是以君子戒慎乎其目之所不及見,恐懼乎其耳之所不及聞……其所不睹不聞者,己之所不睹不聞也”裡,卻能夠看出朱熹關于“其所不睹/不聞”是有自己的明确觀點的:“被君子所不睹不聞”。關于朱熹對“獨”的解釋,蘇教授引用了朱熹在《中庸章句》、《大學章句》以及《中庸或問》中的注解,但是這些注解都沒有明确指出朱熹比較傾向于被他人所不睹不聞,還是被君子所不睹不聞。不過陳栎在《大學翼真》中講“新安陳氏曰:‘己所獨知之地,地即處也。此獨字指心所獨知而言,非指身所獨居而言。’”可以論證朱熹的看法。
蘇教授不但分析了中國不同時代的人關于“慎獨”的不同理解,他還通過比較中外學者用外文對“慎獨”說翻譯的差異,看出不同國家的人們對“慎獨”論的不同看法。
蘇教授還介紹了過去學界比較陌生的關于鄭注的另一個版本《禮記集說》160卷本,這是宋代著名禮學家衛湜所編,在這裡面記載了與鄭玄在《十三經注疏》中不同的注。《十三經注疏》中為“雖視之無人,聽之無聲……”,而《禮記集說》中為“君子雖視之無形,聽之無聲……”蘇教授就《禮記集說》是否可靠在作出了自己的論證的同時,夜指出“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是一個對句,與道家的文獻《莊子》、《淮南子》、《素問》、《白虎通》中的“視之無形”是一緻的,而“之”字可以理解為“冥”、“鬼神”而不是“人”。由此可以說明鄭玄與道家是有關系的,起碼受到道家的影響。如果從道家的角度來看《中庸》、《禮記集說》的話,“之”字或許可以理解為“道”。蘇教授又進一步分析了鄭玄與朱熹對《曲禮》中“……聽于無聲,視于無形……”理解,認為“之”字可能指“隐形的父母”。
最後蘇教授指出朱熹把“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與“慎獨”分為兩段,但是衛湜認為“當講朱文公中庸章句以‘戒謹其所不睹、恐懼其所不聞’,與‘莫見乎隐、莫顯乎微’為兩事……今觀鄭注已具斯旨。”由此看來朱熹也許受到鄭玄的影響。
鄒元江教授主持了接下來的讨論,并對蘇費翔教授的報告作了精彩的點評。蘇教授對各位老師和同學們的提出的問題一一做了清晰的解答。
(劉林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