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華東師範大學高瑞泉教授為我院師生作“觀念史的視域”的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5-04-16

4月13日晚,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高瑞泉在我院大報告廳為師生作了題為“觀念史的視域”的講座。講座由我院院長吳根友教授主持。

高教授首先生動地引述熊十力與馮友蘭、金嶽霖與馮契的兩個對話,以此引出他對于“觀念史”的研究。随後,他分别從“觀念”與“觀念史”的界定、“真觀念”的各種義涵、中國近代觀念史的嬗變、觀念史研究的方法論等四大論題,對他的觀念史研究作出簡明、扼要、生動的展示。

首先,在對“觀念”與“觀念史”的界定上,高教授厘清了漢語“觀念”在中國哲學史著述中的用法,界定“觀念”與“概念”的區别與聯系,指出觀念與曆史的内在關聯也即“思”與“史”的辯證,并提出哲學工作實際上就是“對觀念史作概念的分析工作”這一觀點。其次,在對“真觀念”的界說上,高教授指出,觀念史的研究摒棄任意性,而以追求真觀念為己任。這包括觀念内容的真理性、觀念者的實際信念與觀念所蘊涵的态度的一緻,以及觀念推動社會行動的真實活力。它不僅研究思想的結構,而且研究思想的過程;不僅分析人們應該如何思考,而且關注人們事實上如何思考。再次,在中國近代觀念史的嬗變的論題上,高教授指出,中國近代觀念的嬗變經常呈現出“異端翻為正統”、“邊緣進入中心”和“新知附益舊學”等三種方式。最後,高教授對于從事觀念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作出說明,他特别指出批判的觀念史研究需要恰當地面對“同情的理解”與“客觀的分析”之間不穩定的平衡,而不能完全偏向其中任一邊,這樣才具有哲學上的自洽性與融貫性。

觀念史研究是哲學研究的一種重要和特殊的方式,并蘊含了多元科學交叉互動的可能性。本次講座是高瑞泉教授多年來研究觀念史的具體心得與結晶,它引發了在座師生的興趣,講座座無虛席,互動熱烈,體現出講座内容具有現實性和當下性。(文:劉樂恒 攝影:宋柏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