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王中江教授來我院講授“儒家經典诠釋學的起源”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5-06-03

5月26日下午,中華孔子學會常務副會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中江在我校beat365体育官网舉行了以“儒家經典诠釋學的起源”為主題的專題講座。講座由國學院副院長丁四新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國學院師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本次講座主題為“儒家經典诠釋學的起源”。王中江教授首先以波普的三個不同世界——物理世界、精神世界、精神産物世界概念為引題,分别從人文世界的境況及儒家人文主義與經典诠釋學的過去和現在;“六經”的“儒家化”;“六種”文本的經典化和權威化;經典的排序及其整體意義的符号化;诠釋行為及其術語和儒家的诠釋原則及其方法六個層面來對儒家經典诠釋學的起源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王中江教授認為,儒家經典诠釋學的起源問題涉及到諸多不同的世界,而其中“人文世界”可以從廣義上稱之為經典及其诠釋的世界。在他看來,經典是一種恒久性的精神存在,通過經典建立一種“文化差異”的世界,同時通過經典又可以建立“文化的可公度性”。而通過對原創性經典的不斷解讀、诠釋來擴充的文明,均表現出了人類不同文明都由經典來引導的特征。同樣的,中國文明的演進模式更典型地體現了這種特征。中國傳統的複興,往往也是通過回到經典和重新诠釋經典實現的。儒家經典诠釋學是中華文化和思想的主流,所以儒家的經典诠釋學的起源問題顯得猶為重要。在此,他提出了儒家經典诠釋學的概念,他認為,儒家經典诠釋學主要是指早期儒家整理、解讀、诠釋文本并将之經典化、權威化的行為、表現及其經驗,同時也涉及到早期儒家有關诠釋的意識和方法。而新出土郭店竹簡文獻和上博簡文獻為我們提供了重新審視早期儒家與“六經”關系的契機。而儒家在整理、編纂和傳承“六種”文本的同時,通過學習、閱讀和運用它們,開始為其賦予“經”的性質,在對此産生了強烈的認同和信仰的同時也樹立了其經典性和權威性。

講座的最後,王中江教授總結到:經典依賴于不斷地傳承、閱讀、诠釋和信仰。典籍不斷被閱讀、引用和注解,也就是典籍不斷地被賦予意義、價值和權威的過程。經典的诠釋和人類的存在方式,這是人文主義的特征,是人類的自我認識的一部分。對于如何進行注釋、如何保持客觀性和可公度性的問題,王中江教授認為可用“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來概括;對于可公度的解釋和理解,可用“虛一而靜”來概括。最後,王中江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經曆和體會提出理解一種傳統需要一種曆史視域,在這種視域下便會發現,事物的形象從來不是固定不變的;經典的意義是開放的,解釋有不同的可能性。這對我們當下更好的诠釋和理解經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