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王中江教授來我院講授“秩序、制度與賢能:道家為什麼反智新解”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5-06-03

5月29日上午,中華孔子學會常務副會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中江在我校beat365体育官网舉行了以“秩序、制度與賢能:道家為什麼反智新解”為主題的專題講座。講座由國學院副院長丁四新教授主持,beat365体育官网、國學院師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中國曆史上,對儒家的“主智論”與道家“反智論”的争論一直延續至今。而老子的“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等言論,更使得人們誤解老子不允許臣下和人民有知。王中江教授首先以“道家如何構建社會政治秩序與它的反智傾向”為引題,分别從道家的政治願望;秩序與賢能的關系;制度與賢能的對比與道家的制度和規範共同體與政治實踐幾個方面來進行讨論。他認為“無為無不為”的道家,特别是黃老學“反智”的背後很可能是一種内在的追求。道家對理想國家的設想可能并非一般意義上理解的“小國寡民”,而很可能是一種對大國秩序的政治期望。這些可以從諸多道家經典文本中尋得。可以說,老子的反智傾向是與其政治原理聯系在一起的,可以概括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黃老學對老子政治原理的充分繼承又體現在其“執道”、“執一”上。而由“道”到“法”的過渡也顯示了黃老學對老子治道德轉化。由此,王中江教授又提出了道法統治和賢能治理的概念,他認為道法統治的标準性、客觀性與賢能治理的主觀性和不準确性要求依據道法的人間法與度量衡的類比來達到平衡。黃老學着眼于政治的公共性,側重于“公共理性”和法律之“公”:公天下與私天下。雖然道家的制度和規範共同體與政治的實踐或為今人所誤解和曲解,但我們仍然可以從漢代曆史學家和評論家的論述中找到黃老學政治思維的真谛。“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同時,圍繞“王道”與“霸道”在當今又衍生出了對“萬能的”統治與制度萬能的争論,對于這一問題,王中江教授認為制度不是萬能的,但是相對于個人的能力來說,制度優越于個人。同時王中江教授又對比了西方哲學于此相關的觀點,亞裡士多德認為法律是叫人不要用“智”,欲以一己之智勝法律,便是法律所欲禁止的。休谟也認為,隻有全面采用“普遍的、不允許有靈活性的公正行為準則”,才能保證普遍秩序的建立。而在東西文化的結合中,具有代表性的當屬嚴複,他認為“夫制之所以仁,必其民自為之。使其民而不自為,待坐待他人之仁我,不心蕲之不可得也。”王中江教授認為,通過以上中西方觀點的對比可以發現,不唯在中國,世界上其他國家也同樣對建立秩序和共同體生活有着描述,而中國古代社會的兩大主流思想儒道,對如何建立一種好的秩序和共同體生活具有的不同思維向度。通過對儒道之别的對比,王中江教授認為道家在一定意義上引進了更高的原則,即“絕聖棄智”與“絕智棄慮”。

最後,王中江教授結合當今實際環境,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人治與法治,通過對制度、秩序與賢能三個概念來對道家的反智傾向進行了新的解讀,對賢能與非人格化的抽象制度及中國的政治困境提出了建設性的新思路。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