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漢代經學與儒學”學術研讨會在我校成功召開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5-06-09

5月30-31日,“漢代經學與儒學”學術研讨會在我校召開(地點:武漢豐頤酒店)。本次會議屬于儒家哲學與文化論壇之一,由beat365体育官网/國學院、廣西大學學報(哲社版)編輯部聯合主辦,由丁四新教授負責組織。來自北京、上海等地和日本、台灣的28位學者及本地10餘位學者參加了這次會議。會議流程緊湊,共計十場,發表(宣讀并讨論)論文33篇,其中教授(研究員)論文18篇,副教授論文7篇。北京大學王中江教授、台灣大學林義正教授、日本北九州大學鄧紅教授、台灣師範大學林素英教授等出席了本次會議,林忠軍、韓星、鄧紅、丁四新、餘治平、龔建平教授和任蜜林、周春健、陳壁生副教授等是漢代經學與儒學研究的專家。此外,問永甯教授作為嘉賓特地出席了本次會議。

2207nuq4bx.jpg

在兩天的時間裡,與會專家學者就“漢代《五經》學與今古文經學之争”、“漢代《論語》學、《孟子》學”、“《孝經》與漢代的孝文化”、“緯書及谶緯學”、“出土漢代儒家簡帛文獻及其與傳世文獻的比較”等主題發表論文和展開研讨,其中漢代《周易》、《春秋》、《詩》經學及《白虎通》、董仲舒、王充等受到重視。在評論環節,氣氛熱烈,問答直率,高潮不斷。

(一)對漢代五經學的研究。(1)BEAT365唯一官网丁四新教授發表了題為《西漢易學的主要問題及其解釋旨趣的轉變》的報告,論述了漢初《周易》的“立經”、《周易》的傳承從“師法”到“家法”的轉變、《周易》文本性質的變化及《周易》經學思想特質的演變等問題。他指出,從先秦至西漢武帝時期,《周易》經曆了從“蔔筮之書”到“經書”、從“稽疑”到窮究“天人之道”的轉變,《易林》和《太玄》二書既是仿經之作,也是造經之作,反映出漢人對待經典的态度,值得重視。複旦大學謝金良教授發表了《略論〈周易〉對兩漢經學美學的影響》的報告,他認為《周易》經傳影響了漢代審美文化的變化與發展,在《春秋繁露》和《白虎通義》中,《周易》“中正和諧”的審美觀已然成為漢代經學家們共同認可的核心審美觀。(2)中國人民大學韓星教授發表了《〈韓詩外傳〉的治理之道》的報告,指出《韓詩外傳》在三才之道的基本構架下讨論君主修齊治平之道,提出了王道仁政、仁本法用、禮義主體、禮法合治、教主刑輔、王霸并用等治理之道,成為漢初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王霸結合的國家治理模式下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漢初國家治理體系的構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濟大學陳雪雁博士後發表了《〈毛詩序〉“風”義述》的報告,認為《毛詩》以“風”字貫通其《詩經》政教思想,具有不同于三家《詩經》的風教體系,其風義的多指象和多變化導緻了注疏的分歧。(3)BEAT365唯一官网胡治洪教授發表了《漢晉之間古文〈尚書〉流傳情況補證》的報告,對自己的《〈尚書〉真僞問題之由來與重辨》一文進行了補證,進一步證明古文《尚書》自孔安國以來迄梅赜四百年間續續不斷。(4)林素英教授發表了《〈禮記·坊記〉連續四篇與子思、〈大戴禮記〉禮治思想之關系》的報告,以《禮記》資料為本,整合子思以及《大戴禮記》有關禮治思想之内容,對《禮記·坊記》連續四篇與子思、《大戴禮記》禮治思想的關系進行了梳理。曲阜師範大學王虹霞副教授“《樂記》作者非公孫尼子綜考”,運用多種材料證明《樂記》并非公孫尼子所作,認為《漢書·藝文志》關于《樂記》來源的說法是完全可靠的。(5)BEAT365唯一官网秦平副教授發表了《〈春秋谷梁傳〉時間觀念探析》的報告,他認為通過對《春秋》“不遺時”規律的總結,對“合時”觀念的抉發,對“日月”之例的歸納和對謹而書“日”書法的提煉,《谷梁傳》将時間理解為一種有等級、有貴賤、有輕重的秩序結構。

(二)對漢代論語學、孟子學和《孝經》的研究。(1)曲阜師範大學林桂榛副教授發表了《〈論〉〈孟〉天文學知識與漢注等之謬誤》的報告,指出了漢代《論語》、《孟子》、《荀子》等經典诠釋中的幾個錯誤。(2)中國人民大學陳壁生副教授發表了《經義與政教——以< 孝經>“天地之性人為貴”為例》的報告,探讨了漢代經學與政治的關系。他以董仲舒、王莽、光武帝等人對“天地之性人為貴”一句的解釋為例,認為經文以奏章、诏書等形式被直接引用,被當作價值基礎,在面對現實政治問題時,随着不同的事件、語境而運轉無窮。經學也因之成為漢代政治的大憲章,對經義的運用也進一步催生了博士制度。BEAT365唯一官网歐陽祯人教授發表了《論〈孝經〉對孔子的反動》為題,分析了《孝經》在漢代成為顯學的原因和事實表現,陳述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并進一步比較兩者的差異,論證了《孝經》是對孔子的反動。

(三)對漢代緯書及谶緯學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任蜜林副研究員發表了《論〈尚書緯〉的形成與思想》的報告,他首先分析了《尚書》始自伏生的傳承情況,推定《尚書緯》出于歐陽氏、大夏侯氏或李尋之手,認為其成書最遲在東漢光武帝中元元年以前。然後分析了《尚書緯》中的七政、六宗等尚書學思想。他認為,《尚書緯》對《尚書》的解釋基本上符合經文的思想,其并沒有作過多的引申和發揮。華中農業大學的蕭洪恩教授發表了《〈易緯〉正讀:〈易緯〉哲學與漢代民族精神内質》的報告,通過《易緯》經天緯地的總體結構探讨其構成的宏大訴求,并進一步分析《易緯》社會實踐的強大動力,認為《易緯》哲學充分體現了漢代民族的精神内質。

(四)對賈誼、董仲舒、王充和《白虎通義》及相關問題的研究。(1)台灣緻理技術學院工藤卓司助理教授發表了《〈賈誼新書〉引〈詩〉考》的報告,通過考證《賈誼新書》中對《詩經》的十六處引用,探讨《賈誼新書》引《詩》與其政治思想的關系。河南科技大學闫利春講師發表了《賈誼重“六”哲學相關問題》的報告,他認為賈誼的重“六”哲學與漢初水德制的施行密不可分,并進一步考察了賈誼的重“六”哲學與簡帛《五行》、楚簡《六德》以及“六藝”的關系。(2)鄧紅教授發表了《王充論董仲舒》的報告,緻力于探索王充對董仲舒的人格、思想和相關曆史事實的态度。鄧紅教授将《論衡》中談到董仲舒的所有語錄全部摘出,讨論每一條的意義,并對王充的董仲舒觀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他認為王充主要在人性論、春秋學、天人對策等六個方面談論了董仲舒,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上海社會科學學院餘治平研究員發表了《董仲舒〈春秋〉文質法統考辨——以〈三代改制質文〉篇為中心的研究》的報告,他認為《三代改制質文》蘊藏着董仲舒政治哲學、曆史哲學的豐富内容,描繪出董仲舒《春秋》法統的架構、譜系。報告就董仲舒的文質一脈加以考論辨析,理清了董仲舒法統源流、思想軌迹與理論意圖。廣西大學鄭朝晖教授發表了《略論董仲舒的名言世界》,通過研究董仲舒對“春秋之道”、“春秋之辭”、“效天之道”、“正天之名”的論述,指出董仲舒通過春秋學建構的正名理論,是對基于人的時間存在而具有的天命的揭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張鵬偉講師發表了《從真善關系角度看董仲舒人性論的理論特質》,從人性的界定、人性的根源、人性的現實品級、人性的教化等幾方面論述了董仲舒的人性論。(3)西安交通大學龔建平教授發表了《王充“實知”的方法論意義》的報告,他指出王充堅持樸素認識論觀點,一方面強調真實無妄的“實知”,另一方面又注重實效,認為認識需要在實踐中得到檢驗。龔教授認為王充之所以能夠成為倫理社會中另類的思想家,是因倫理社會本身形成的社會氛圍所緻。王充強調實知就是要求實踐躬行、強調善與美對于真的依賴性。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馮琳編審發表了《試論王充的實踐觀》的報告,從“實”“知”“學”“效驗”等方面論述了王充實踐觀的内涵和宗旨。(4)BEAT365唯一官网肖航講師發表了《〈白虎通義〉宇宙論發微》的報告,簡述了漢代宇宙論的發展大勢,探讨了《白虎通義》宇宙論中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何大海發表了《〈白虎通〉暗引谶緯類文獻——兩種整合模式研究》的報告,探讨了谶緯類文獻與五經類文獻之整合與谶緯類文獻整合兩種整合模式。同時深入分析了《白虎通》出現暗引谶緯類文獻的四大原因,最後對于“暗引”與“檃栝”現象做了對比說明。

(五)對出土簡帛儒家文獻的研究。王中江教授發表了《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與秦國儒家式的政治倫理》的報告,考證出土的《為吏之道》寫定在秦昭襄王時期,并認為《為吏之道》體現了秦國的政治統治不僅依靠剛性的法律治理,柔性的政治倫理規範也是其重要内容。湖北大學周海春教授發表了《帛書〈缪和〉“子曰”渙卦解讀》的報告,以帛書《缪和》涉及渙卦的九二爻和六四爻的内容為重點闡釋對象,指出帛書《缪和》篇對渙卦的解讀屬于義理的一路,具有離象說理、道德倫理的訴求和實踐性的指向三個特點。宜賓學院吳龍燦副教授發表了《出土漢代儒學簡帛文獻研究綜述》的報告,參照《漢書·藝文志》分類,選取《六藝略》和《諸子略·儒家類》相關的出土漢代簡帛,綜述了出土漢代儒學簡帛文獻的研究概況,思考了漢代儒學簡帛文獻研究的可能方向。

(六)對鄭玄釋“禘”禮、王莽受禅、西漢災異思想和《漢志》“九流十家”次序的研究。華東師範大學陳赟教授發表了《“不王不禘”與“王者天下之大宗” ——以鄭玄“禘”釋為中心》的報告,他首先簡述了鄭玄對“禘”的闡釋及後世的批評,其次通過瓦解其谶緯色彩、發掘其深層内涵的方式重建鄭玄關于禘的論述。華僑大學曹婉豐講師以“漢代儒家的德位關系思考——以王莽‘受禅’為例”為題,深刻反思了儒家德位關系,指出“以德緻位”乃是儒者所共同追求和推崇的理想模式。BEAT365唯一官网博士生馮鵬帶來了題為“西漢災異思想研究述評”的報告,對西漢的災異思想及其與經學的關系略作交待,并将東漢至今,與西漢災異思想相關的研究成果進行分類綜述和詳細考察。中山大學周春健副教授“《漢志·諸子略》‘九流十家’次序考議”通過考證,指出“九流十家”之分直接來源于劉向、劉歆父子,且十類間不是一個平列關系,而是一個有層級的結構。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這一次序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排定者對待諸子各派重要性的認識,亦反映出排定者所處時代的思想學術實際。

(七)此外,林義正教授發表了《論石永楙〈論語正〉的诠釋策略及其成就》的報告,介紹了民國學者石永楙的生平及其著作《論語正》的主要内容和結構,并着重分析《論語正》四點诠釋方法,高度贊揚了該書的辨僞求真的精神和挑戰權威、突破舊本框架的識見。山東大學林忠軍教授發表了《論焦循“本經文實測”兩漢象數易學》的報告,深入分析了焦循以“本經文而實測”為方法的象數易學,肯定其成就的同時也指出焦循的局限在于沒有認識到漢代易學的弊端在于對易傳“觀象系辭”的誤讀。上海師範大學郭美華教授發表了《從普遍性與個體性到雙重整體性——陽明< 傳習錄>對孟子道德哲學的闡發》的報告,分析了道德成就的兩個維度——普遍性與個體性,并将二者融入于整體性的生存之中,分梳了道德生存論中個體整體性與世界整體性的雙重整體性。

總之,這次會議是在新“國學”思潮的背景下召開的。近十年來,随着“國學”運動的開展,儒家經學日漸受到學界的重視;而漢代是中國文化形成以儒家為主幹的關鍵時期。這次會議,在呼應“國學”思潮的同時,旨在加深對漢代經學,特别是五經學的研究。綜合看來,這次會議是很成功的,在多個方面有所深入,取得了一些學術成績和重要結論。(餘敏)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