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江教授在我校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5-06-09
王中江教授在我校講學
2015年5月26-29日,受吳根友院長、丁四新教授的邀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孔子學會常務副會長王中江在我校講學。他分别在5月26日下午、29日下午為我校beat365体育官网和國學院師生作了兩場精彩的學術報告,賜慧于廣大珞珈學子。學術報告的申請,得到了beat365体育官网吳根友院長和國學院郭齊勇院長的支持。現将其演講内容簡要整理如下:
講座之一:儒家經典诠釋學的起源
26日下午,王中江教授在beat365体育官网小報告廳舉行了題為《儒家經典诠釋學的起源》的第一場講座。王教授首先以波普的三個不同世界概念為引題,分别講述了人文世界的境況及儒家人文主義與經典诠釋學的過去和現在,并以“六經”的“儒家化”以及“六種”文本的經典化和權威化為例,對經典的排序和整體意義的符号化進行了深入剖析,通過總結诠釋行為和術語,對儒家的诠釋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梳理,最後,針對儒家經典诠釋學的起源問題,王中江教授提出了自己對于诠釋和理解經典的基本觀點。
王中江教授指出,儒家經典诠釋學的起源問題涉及到諸多不同的世界,而其中“人文世界”可以從廣義上稱之為經典及其诠釋的世界。在他看來,經典是一種恒久性的精神存在,包括神聖性宗教經典,也包括古典性經典。所以,經典诠釋學不僅指人類不同文明對經典的整個诠釋行為,也指人類不同文明對經典诠釋活動的思考、理論化工作及建立的不同诠釋學理論。而通過對原創性經典的不斷解讀、诠釋來擴充的文明,也表現出了人類不同文明都由經典來引導的特征。同樣的,中國文明的演進模式更典型地體現了這種特征。中國傳統的複興,往往也是通過回到經典和重新诠釋經典實現的。王教授認為,儒家經典诠釋學是中華文化和思想的主流,所以儒家的經典诠釋學的起源問題顯得猶為重要。針對這個問題,他提出了儒家經典诠釋學的概念,他認為,儒家經典诠釋學主要是指早期儒家整理、解讀、诠釋文本并将之經典化、權威化的行為、表現及其經驗,同時也涉及到早期儒家有關诠釋的意識和方法。而新出土郭店竹簡文獻和上博簡文獻為我們提供了重新審視早期儒家與“六經”關系的契機。王教授認為,孔子與《易》的關系确實非常密切,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其孟、荀建立的早期儒學與六部經籍更是密不可分。而儒家在整理、編纂和傳承“六種”文本的同時,通過學習、閱讀和運用它們,開始為其賦予“經”的性質,在對此産生了強烈的認同和信仰的同時也樹立了其經典性和權威性。
講座的最後,王中江教授總結到:經典依賴于不斷地傳承、閱讀、诠釋和信仰。典籍不斷被閱讀、引用和注解,也就是典籍不斷地被賦予意義、價值和權威的過程。經典的诠釋和人類的存在方式,這是人文主義的特征,也是人類的自我認識的一部分。對于如何進行注釋、如何保持客觀性和可公度性的問題,王中江教授認為可用“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來概括;對于可公度的解釋和理解,可用“虛一而靜”來概括。最後,王中江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經曆和體會提出理解一種傳統需要一種曆史視域,在這種視域下便會發現,事物的形象從來不是固定不變的;經典的意義是開放的,解釋有不同的可能性。這對我們當下更好的诠釋和理解經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報告完畢,王教授還就儒家經典诠釋學對當今儒學研究方向的影響、經典诠釋的過程中真理是否唯一等問題與在座師生互動,交流氣氛熱烈。
講座之二:秩序、制度與賢能:道家為什麼反智新解
29日上午,王中江教授在beat365体育官网南樓114會議室舉行了題為《秩序、制度與賢能:道家為什麼反智新解》的第二場講座。本次講座,王教授緊承第一場講座話題,通過對中國傳統經典文本的重新诠釋,針對“秩序”、“制度”與“賢能”三個概念,對道家的“反智”傾向進行重新解讀,并對道家的制度規範與政治實踐作出了新的評價。
對于此次講座的主題,王教授指出,是為了回應餘英時先生的《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餘先生認為,老子“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等言論反映出老子不允許臣下和人民有知,而在“清靜無為”的表象下所真正隐藏的是道家“得君行道”的理論核心。而王教授則認為,道家特别是黃老學“反智”的背後很可能是一種對構建社會政治秩序的内在追求。并且道家對理想國家的設想可能并非一般意義上理解的“小國寡民”,而很可能是一種對大國秩序的政治期望。對此,王教授分别從道家的政治願望;秩序與賢能的關系;制度與賢能的對比與道家的制度和規範共同體與政治實踐幾個方面來進行讨論。
王教授認為,道家的反智傾向往往是與其政治原理聯系在一起的。雖然老子中多有對“小國”生活向往的描寫,但絕對不能忽視大國在老子心目中的地位。“大國者下流”,“大國以下小國”等語句,無不顯示着道家對大國秩序的期望。而這種大國秩序,亦即良好秩序如何可能,王教授認為它主要體現在制度與賢能的關系問題上。由制度與賢能關系的發展也可以反映出黃老學對老子的繼承與發展,由“道”到“法”的過渡也顯示了黃老學對老子治道的轉化。由此,王中江教授又提出了道法統治和賢能治理的概念,他認為道法統治的标準性、客觀性與賢能治理的主觀性和不準确性要求依據道法的人間法與度量衡的類比來達到平衡。黃老學着眼于政治的公共性,側重于“公共理性”和法律之“公”:公天下與私天下。雖然道家的制度和規範共同體與政治的實踐或為今人所誤解和曲解,但我們仍然可以從漢代曆史學家和評論家的論述中找到黃老學政治思維的真谛。“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同時,圍繞“王道”與“霸道”問題在當今又衍生出了對“萬能的”統治與制度萬能的争論,對于這一問題,王中江教授認為制度不是萬能的,但是相對于個人的能力來說,制度優越于個人。對于這一問題,王中江教授又對比了西方哲學與此相關的觀點,認為不唯在中國,世界上其他國家也同樣對建立秩序和共同體生活充滿期待,而中國古代社會的兩大主流思想儒道,對如何建立一種好的秩序和共同體生活具有的不同思維向度。通過對儒道之别的對比,王中江教授傾向于認為道家在一定意義上引進了更高的原則,即“絕聖棄智”與“絕智棄慮”。最後,王教授結合當今實際環境,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人治與法治,通過對制度、秩序與賢能三個概念來對道家的反智傾向進行了新的解讀,對賢能與非人格化的抽象制度及中國的政治困境提出了建設性的新思路。
在之後的提問環節,王教授就如何确保“法”的客觀性、制度的變通與不變等問題與在場師生進行互動。
兩場講座均由丁四新教授主持,秦平、陳曉潔、陳江進等老師出席了報告會。報告結束後,丁四新教授表達了對王中江教授來訪和講學的歡迎與謝意,并希望日後beat365体育官网可以和王教授進行更多的學術交流和聯系。(鞠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