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林義正教授來我校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5-06-09

2015年5月19-21日,受郭齊勇教授的邀請,前台灣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現台大哲學系兼任教授林義正先生莅臨我校講學。林教授分别于2015年5月19日下午、20日下午和21日上午,在beat365体育官网小報告廳為我校師生作了三場精彩的學術報告,嘉惠廣大珞珈學子。現将講座内容簡要整理如下:

講座一:中國經典诠釋的兩個基型:直釋與旁通——以《易經》的诠釋為例

19日下午三點,林義正教授于beat365体育官网小報告廳做了題為《中國經典诠釋的兩個基型:直釋與旁通——以《易經》的诠釋為例》的首場報告。林教授認為,中國經典诠釋存在着“直釋”與“旁通”兩個基本形式,且旁通型的解經方式在中國解經傳統中更具有獨特性。林教授以《易》類著作的诠釋體式為例,分析了直釋型诠釋、旁通型诠釋各自的方法與問題,主張兩型诠釋在經典诠釋中不可或缺。

講座伊始,林教授指出,與西方诠釋學相比,中國曆代訓诂學基本上以訓诂實踐為主,尚為形成系統的訓诂方法體系。傳統經學解經的具體實踐有“直釋”與“旁通”兩個基型。直釋型诠釋是針對某一經典本身作闡發诠釋,旁通型诠釋則是對二個以上的相異經典進行互通诠釋,即闡明此一經之旨義與彼一相異經典之旨義相通。林教授認為,中國解經傳統是以旁通型解經方式為究竟,旁通型解經更具有獨特性。中國經典诠釋存在此兩種基型,正是要揭露中國文化中具有多經的學術傳統,學術傳統中的經典诠釋特别重視旁通是對“和”的理念互恒追求的表現,促成了三教合一,甚至未來的中西會通。

其次,林教授對《易》類著作的诠釋體式進行了解析。林教授指出,《易》類著作中絕大多數是對經文的章句、訓、注、箋、疏、傳、記、義、解、釋、通、論。就《易經》的诠釋史看,其诠釋的對象由對《易經》本身再延伸到對《易經》诠釋的再诠釋,而對《易經》的诠釋絕大多數都是以闡明本經的經義為目的。從整個《周易》的诠釋史看,一個面對卦象符号,以卦象為天道變化的表征,形成開放的诠釋系統;一個是落在筮辭的解說,即孔門《易》學诠釋之源。由于對《易》辭诠釋角度不同,兩漢以後形成象數與義理兩派,兩派争論的基點在于《周易》中其辭與卦爻象之間是否有必然關聯。在後代诠釋裡,兩派均有依經訓解型與綜論經義型,均屬直釋型诠釋。

再次,林教授分析了直釋、旁通兩型诠釋各自的方法與問題。林教授從句解“乾元亨利貞”得差異上,指出了直釋型诠釋中的诠釋立場問題;又從“理會經義”深淺,指出诠釋層面的問題;從“訓诂、義理”的主從,指出诠釋循環的問題;從“言相意”的相依,指出釋技巧的問題;從“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诠釋略路,指出理解的主客觀問題。接着,林教授以《易經》與《春秋》、《道德經》、佛學經典诠釋的會通為例,讨論了旁通型诠釋的方法與問題。“三教義理能否會通,端視彼此如何對待他教義理,而對待他教義理就看彼此采取何種會通方法以诠釋他教經典。”林教授認為,會通方法有:名異實同論、教異道同論、跡異理同論、本末内外主伴論、判教融攝論、殊途同歸論、萬法同源論、超越體證論等。

最後,林教授指出直釋、旁通兩型诠釋内部依然有各自的問題有待克服,但是兩型诠釋之于經典傳統都是不可或缺的。林教授認為,直釋型诠釋依各經本身,在曆代表現出日新高明;旁通型诠釋依異經互釋,在後代表現出富有博大,直釋與旁通兩型诠釋之于經典傳統正如乾、坤之于《易》。“經典要具有永恒不息之生命必有賴于直釋型之運用而日登乎高明,亦有賴于旁通型之運用而日進乎博大。”

本場講座由丁四新教授主持,秦平副教授等出席。在提問環節,林教授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細緻解答,首場講座在熱烈掌聲中順利結束。

講座二:中國經典诠釋的目的與方法——以《春秋》的诠釋為例

20日下午三點,林義正教授于beat365体育官网小報告廳舉行了題為《中國經典诠釋的目的與方法——以〈春秋〉的诠釋為例》的第二場講座。林教授以《春秋》經籍的诠釋為例,分析了中國經典诠釋的目的與方法,并對中國經典诠釋活動的底蘊進行了闡發。

首先,林教授分析了《春秋》經籍的诠釋體式及诠釋曆程的轉折。他指出,《春秋》經是最根本的文本,而《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春秋》則是現存對《春秋》經的最早诠釋的著作。對《春秋》義的诠釋,有“通論義旨”與“随文釋義”兩種方式。“随文釋義比較受到拘束,通論義旨可自由發揮,關鍵在如何看待經文,就像三傳一樣,各就自己的角度作解,不同經典诠釋觀點的湧現、互激,構成诠釋學史上的奇葩。”從《春秋》诠釋史的角度看來,曆代都有不同的《春秋》說,都各自把握了孔子思想的某一面向,也就是說曆代都有曆代所認知的孔子,各依其所認知的孔子來诠釋《春秋》。林教授認為,三傳各立書法以通《春秋》,誰得孔子《春秋》書法之真并不可知,但“《春秋》書法誠為後世诠釋《春秋》之一切入點,絕不可忽”。

此外,林教授對經典诠釋的目的、方法面向進行了闡釋。林教授指出,曆代對《春秋》的诠釋,大體有兩種進路:一是從孔子是如何作《春秋》的目的着眼,二是從如何作《春秋》的方法着眼。“目的在體貼作者之本意,所采取的是以诠釋者的意向來迎合文本作者之心志,說出文本的旨意,是主觀的進路;方法是就文本之語辭、書法、結構等來解讀文本的内容,是客觀的進路。”接下來,林教授細緻分析了孟子、公羊學派、谷梁學派、左氏學派、通學派所揭示《春秋》的诠釋目的及各自的诠釋方法。

最後,林教授認為,《春秋》的诠釋總離不開诠釋者的目的與方法,其目的在緻用者,其方法采取讬―比―見指不任辭的方式。“就诠釋的目的而論,通經與緻用構成目的的兩端;就诠釋的方法而論,呼應诠釋目的的兩端而即事存真―‘為通經而通經’與借事緻用―‘為緻用而通經’二式。”

講座後,林教授與在場師生進行了親切互動,現場交流氣氛熱烈。

講座三:中國經典诠釋的前識問題——以《大易》與《春秋》的關系為例

21日上午,林義正教授于beat365体育官网小報告廳舉行了題為《中國經典诠釋的前識問題——以〈大易〉與〈春秋〉為例》的第三場講座。林教授以古今通儒對《大易》與《春秋》關系之考察為例,闡發了中華經典诠釋的複雜性。

首先,林教授指出,西方傳統诠釋一經的理論實在不足涵蓋中華傳統诠釋多經的經驗,而通過以古今通儒對《大易》與《春秋》關系之考察為例,據此考察中華經典诠釋的複雜性,或有助于中華經典诠釋學的建立。接下來,林教授厘清了《大易》與《春秋》之所指,并分析了兩書在六藝中所扮演的功能。林教授認為,二書的功能實與孔子贊與修之前後有不同的表現。林教授引經據典,并用圖表的形式清晰闡釋了先秦兩漢對六經旨要的理解。

《大易》與《春秋》有何關系?林教授依次分析了太史公司馬遷, 宋儒孫明複、胡宏,元代黃楚望,明代王陽明,清代方以智、胡煦、劉逢祿,近當代康有為、呂思勉、馬一浮、熊十力等人對兩經關系的理解。回顧兩經之關系史,所見諸論呈現着三種觀點,由史義、經義至心義之深淺不同層次的論斷。林教授認為,“關系決定于理解”,不管《大易》與《春秋》的關系是哪種,基本上已由讀者理解的前識―思維範疇所決定。

最後,林教授總結道:中國傳統文化以經學為本,曆代儒者歲經典從事創造性的诠釋,并非抱殘守缺,而是信持皇極(大中)理念的永恒活動;從《大易》與《春秋》關系史中,可以發現儒者的诠釋愈來愈詳密,愈來愈靈活,多經旁通的诠釋在中國有很久遠的傳統,其經驗值得借鏡;哲學以消除自蔽,恢複心靈之自主為功,它成為人文學科發展的基本動力。

三場報告會由丁四新、文碧芳教授主持,秦平副教授、任慧峰講師等出席了報告會。此外,林義正教授還參加了5月30-31日在我校召開的“漢代經學與儒學”的學術研讨會,宣讀了《論石永楙〈論語正〉的诠釋策略及其成就》的報告。(王鑫)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