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Thomas Aquinas論情感與德行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4-05-05

4月24日美國天主教大學神學與宗教學學院Nicholas Lombardo教授在我院報告廳為我院師生帶來了題為《Emotion and Virtue in Thomas Aquinas》的精彩演講。

Nicholas Lombardo先生就别人對于Aquinas的情感學說的質疑開始,很多人很驚奇Aquinas好像并沒有很多關于情感的論述,他一向是保持着與讀者的距離感,使人懷疑Aquinas本人有沒有感情,Nicholas Lombardo的回答是Aquinas有情感學說,而且這對Aquinas的人論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般認為激情(passion)和理性是格格不入的,他們的關系是主導與被引導的,但是在Aquinas那裡并不是這樣的。這裡首先要确定的Aquinas本人使用的術語是passio,通常翻譯為emotion,因為Aquinas那裡使用的passio的範疇要大于英文passion。Aquinas首先區分了兩種激情:普遍激情(generic passion,或者叫類情感)和特殊激情(specified passion)。普遍激情我們通常理解在道德中是中立的,并沒有對錯,這在Thomas那裡并沒有不同,因為Thomas認為普遍激情其實隻是概念上的,它需要遇到一個對象使自身得以實現,從而形成特殊激情,特殊激情是承載道德判斷的任務,但這并不是說明普遍激情毫無作用,普遍激情是特殊激情的判斷标準,也就是說Thomas将普遍激情上升到了一個本體論的高度,因為普遍激情是在人類自身中的,它通過特殊激情影響我們的道德行為,從而影響我們的自我修養,所以,普遍激情是标準。而類情感也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與理性相悖,必然是一方被另一方強制主導,Aquinas認為我們的情感沒有理性自身無法出現,因為情感中的标準是類情感,這是需要理性的,通過理性它自身得以發生,通過具體對象在道德中行為。

我們就會看到Aquinas的情感學說的具體内容,我們并不是在特定處境下面按照某一标準産生相應的情感。悲傷不一定就是惡的,當我們發現自己對别人不公平對待的時候我們的悲傷是正确的,這種表達是根據我們自身中的情感發生的,但是我們的悲傷來自我們搶銀行行動被阻止了,那我們的情感行為就是惡的,這個層面上我們可以進行道德判斷。我們可以看到Aquinas其實是将我們的人類本質或者本性上升成為了人類的律法,這在現當代心理學中是一緻的,Aquinas首先是神學家,但是在他的學說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待人本身與其他人的不一樣,他是肯定人的地位和自我選擇的。

托馬斯通過比較斯多亞派與亞裡士多德主義逍遙派的分歧來進一步闡述自己的主張。斯多亞派認為所有的情感都是惡,而逍遙派則認為适度的情感是善。托馬斯認為,兩者的區别從字面上看很大,但實際上卻很小,或完全沒有。由于斯多亞派沒有區分感性和理性,因而也沒有區分感性意欲與理性意欲。進而,他們沒有把靈魂的情感從意志的活動中區分開來,他們把意欲方面的任何合乎理性的活動都稱之為意志,把任何超出理性之外的活動稱之為情感。因此,遵從這種觀點,斯多亞派的圖利才會認為所有的情感都會紛擾靈魂,一切情感都是靈魂的疾病,是不健全的,瘋狂的。而逍遙派則認為感性意欲的所有活動都是情感,當他們受理性控制時,就被認為是善,不受理性控制時就是惡。圖利反對逍遙派的觀點,他認為“每一個罪惡,盡管适度,也應避免。就像身體,盡管有适度的不适,仍然是不健康的,這就意味着靈魂中的情感或紛擾是不健康的。”托馬斯指出,圖利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對于情感來說,沒有必要總是與理性的命令相違背。所以,隻有與理性命令相違背的情感才使我們傾向罪惡,但隻要它們由理性控制,它們就與美德相關。因此,除非當情感不受理性控制時,它們不能被稱作是靈魂的疾病或紛擾。

情感除了因為與理性的關系而具有善惡外,托馬斯認為,有些情感屬性上就具有善惡。如奧古斯丁曾說同情與美德相關。另外,亞裡士多德也說過,害羞是一種值得稱贊的情感。因此,有些情感根據其屬性而具有善惡。因為,我們應該把情感與行為相聯系,即像一個行為的屬性一樣,情感的屬性也從兩方面考慮,首先,從自然屬性考慮, 那麼,道德的善惡就與行為或情感的屬性無關。其次,從道德屬性考慮,由于是自願的、受理性約束的,那麼,在這個意義上,道德的善惡與情感的屬性有關,隻要情感趨向的對象自身與理性相符,或相悖,就像害羞是基于畏懼,而嫉妒是由于他人的善而悲傷,因此,情感與作為外部行為的相同屬性一緻。趨向善的情感本身就是善的,如果它趨向的是真正的善,同樣,避免惡的情感本身也是善,如果它避免的是真正的惡。另一方面,具有厭惡善和趨向惡的情感本身就是惡。托馬斯甚至還認為,雖然在非理性動物中,感性意欲不可能服從理性。然而,隻要它們由一種自然判斷力引導,這種能力服從于較高的理性即神的理性,那麼,在它們身上就存在着與情感相關的某種道德善的相似性。

在讨論了情感自身的善惡以後,托馬斯接着就考察情感對行為善惡的影響。他反對任何情感都會減少一個道德行為的善的觀點。沒有任何符合理性的事物減少善,因此,符合理性的情感不減少道德行為的善。斯多亞派之所以認為任何靈魂的情感都會減少行為的善,是因為他們認為靈魂所有的情感都是邪惡的,而惡的事物要麼完全毀滅善,要麼減少善。所以他們認為“通過情感我們除了了解被認為是紛擾或疾病的感性意欲的無序運動之外,再沒有其他什麼。”但是,由理性控制的适度的情感與人的完善有關,因為理性是人類之善的源泉。理性由于在與人相關的更多事物中的延伸而更完善,因此,沒有人置疑它與受理性法則控制的外部行為的道德的完善相關。由于情感服從理性,它就與人類善或道德善的完善相關,在這種善之中,情感本身也是被理性完善的。因此,正如人不僅意欲善,而且要在行為中實現善一樣,人不僅在意志方面趨向于善,而且在情感方面也要如此,才是與道德善的完善相一緻。正如《聖經》(詩篇83.3)中說:我的心靈與肉體在上帝那裡得到歡樂。托馬斯指出,通過心靈,我們理解意志的善,通過肉體,我們理解情感的善。(魏亞飛)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