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鄭吉雄教授來我校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4-05-12

2014年5月4-10日,受丁四新教授的邀請,香港教育學院文化史講座教授、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鄭吉雄先生在我校講學。他分别在5月5日晚、7日上午和8日下午為我校beat365体育官网和國學院師生作了三場精彩的學術報告,賜慧于廣大珞珈學子。學術報告的申請,得到了beat365体育官网吳根友院長和國學院郭齊勇院長的支持。現将其演講内容簡要整理如下:

講座之一:近一個世紀周易經傳之争論與哲理之建構

時間:2014年5月5日(星期一)晚7:00-9:00;地點:beat365体育官网大報告廳

5日晚,鄭吉雄教授在beat365体育官网大報告廳舉行了題為《近一個世紀周易經傳之争論與哲理之建構》第一場講座。鄭教授通過對古史辨派的方法論取向和研究策略的反思,指出诠釋态度及立場在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中的關鍵作用,并對古史辨派學者在《周易》研究方面得出的結論做出了回應,最後針對《周易》經傳哲理建構的理論基礎和理路提出自己的觀點。

鄭教授指出《周易》研究必須要解決“經”、“傳”的内容為何以及經傳關系三個核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首先須檢視自己的研究态度。古史辨派的核心精神就是以最嚴格的考證标準,摧破古史的經典性和曆史性。其論證策略主要有三點,一是将《易經》定為蔔筮之書,切斷《周易》的哲學源頭,并将經文比附後世占蔔之書;二是将《易傳》的成書年代推後,降低其曆史價值;三是比附《易傳》與戰國諸子之思想,切斷其思想的主體性。經過诠釋态度的清算,鄭教授針對之前的三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首先,他否定将《易經》看做占筮記錄。《易經》的撰著年代甚早,其文字内容與殷周之際的民族政治活動之轉移有直接關系,可與《尚書》、《詩經》的内容互證,皆為周朝的政治典冊。《周易》中除環境哲學以外,尚有一種身體觀,例如以足部或屬于足部的事物系于初爻,以頭部或屬于頭部的事物系于上爻。其文字不是紀實,而是一種創作,借由自然事物引申社會人事,并對此作哲學的解釋。其次,鄭教授認為歐陽修等人否定《易傳》為孔子所作的觀點在論證中明顯忽略了《易》是六經中多義性最顯著的經典。最後,關于《周易》的理論基礎,鄭教授認為其原理是日光的顯隐,即一日或一年當中日光的變動,進而建構的一套北半球的自然宇宙觀,陰陽、虛實等觀念皆由此而來。鄭教授認為《周易》主剛、尚陽,寄托的是周民族的立國精神,其卦序表征了從人類群體生命源起,宣揚生命積極奮鬥之精神,漸次論及君臣父子群體倫理,以及君子困蹇窮通之道,氣魄恢弘,反映一種建國的氣候。因此,《易經》的創始人應當是文王,他是周朝立國精神的奠基者,但其中的一些卦爻辭可能晚至周公,雖然未成于一時,但是隻成于少數幾人之手,他們在用語和精神指向上有極高的一緻性。

在以上論述的基礎上,鄭吉雄教授認為我們應當從上古史、思想史、經學史、文字訓诂、诠釋學等理論多方面重新考察《周易》經傳關系。二者是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傳”是“經”的發揮與引申,其中蘊含經文的思想主旨卻又不與其完全等同;“經”是“傳”的源頭,即便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但其從父母處繼承的基因是無法改變,故其關聯是無法切斷的。

報告完畢,鄭教授還和在座的師生互動,交流氣氛熱烈。

講座之二:《周易》經傳閱讀方法:兼論榮格心理學诠釋

時間:2014年5月7日(星期三)上午9:00-11:00;地點:國學院會議室

7日上午,鄭吉雄教授在國學院會議室舉行了題為《< 周易>經傳閱讀方法:兼論榮格心理學诠釋》的第二場講座。本次講座延續了第一場講座的核心問題之一:《周易》經傳的關系。鄭教授從中國傳統經典诠釋的特性入手解讀《周易》經傳的關系,并對榮格以心理學為核心的诠釋學理論做出評價。

鄭教授首先介紹歐洲诠釋學的思想源頭與發展曆史,進而引入心理學與诠釋學的關系作為榮格的學術背景介紹。榮格在為衛禮賢的譯本《易經》所寫作的序言中提出兩種思維方式:因果性思維方式(Causality)和融和性思維方式(Synchronicity),後者将事件的因果性忽略,使其同質且同時呈現。榮格認為這正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而《周易》哲學正是這種思維模式的體現。鄭教授認為,榮格觀點的實質就等于否定中國人具有條理化的曆史觀念,對照中國自西周初年即已奠立的堅實與深厚的曆史傳統,他表現出一種“優雅的傲慢”。榮格還認為兩種思維方式并存于《周易》之中,即運用随機的方式來展示具有理論系統性的境遇,其有效性取決于解構觀象玩辭者的心理狀态。鄭教授認為榮格企圖重構《周易》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将自己的心理學研究置入易學體系,并使其成為唯一合理的路徑,這就既解釋了中國人那種違背科學的随機式思維,也合理說明了《周易》本身的神秘性所在。但即便如此,诠釋學仍然是我們研究《周易》經傳關系的重要方法。鄭教授認為《周易》經傳之間存在“诠釋”之環。釋經者(包括《易經》的诠釋者)在進行書面寫作之前,必然是長時間研讀經典,浸潤其中,方能開始解經。“研讀”過程必然帶有閱讀者的主觀成分,也無法回避其曆史背景。這兩種主觀/預設的成分與原本埋藏(embed)在經典文本的文意,在“理解”過程中,必然是同時興起,貫注到研讀者的心靈世界,潤澤了他的心性,并通過注解的文字,重新鋪陳出來。從這些理論出發再來看《周易》經傳的關系,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經傳不能分離。鄭教授提出三個論據:一是他在第一場講座中提出的二者之間類似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二是儒家其他的重要注經作品都深受研究者的正面重視,認為即使因存在年代差異導緻“經”、“傳”的意義不能完全相符,但至少“傳”對于“經”意的理解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三是《易傳》作者在一卦六爻中常引申卦名至不同的意義,導緻“多義性”的出現。此外,《易傳》作者以逐字逐句的形式正視經文的意義,一方面緊扣文本文辭,一方面以其自身的新語言謹慎闡發文本的舊義。在這種形式之下,作者無法回避任何詞句、段落,而受限于注解的形式要求,想要向壁虛造文本沒有的内容更是困難重重,使得《周易》經傳關聯緊密。

在提問環節,同學們就《大學》中“三綱領”與周易時間觀念的比較、中國傳統注經特色等問題與鄭吉雄教授展開互動。

講座之三:章學誠的道論及其對哲學的悖離

時間:2014年5月8日(星期四)下午3:00-5:00;地點:beat365体育官网小報告廳

8日下午,鄭吉雄教授在beat365体育官网小報告廳舉行了題為《章學誠的道論及其對哲學的悖理》的第三次講座。鄭教授研究此論題的動機是為了回應餘英時先生的觀點,餘先生的《論戴震與章學誠》一書重視戴、章思想之分立,為經學與史學的對立,但未着眼于章學誠思想是戴震思想的發展轉化。鄭教授則認為,戴震反程朱立場鮮明,但究其極,戴震的興趣在哲學。而章學誠則将戴震之“理”轉化為“道”論,始脫離哲學的範圍,完全進入文化史的領域,可以說是對哲學的徹底悖理。

為了厘清戴、章二人的學術因緣,鄭教授首先詳細介紹了戴震少時、中年對“道”的追求以及晚年由“道”轉“理”的過程,繼而分疏了章學誠道論發展的三個階段。他提出戴震晚年始将“理”的位置擺在“道”之上,并解釋為“心之所同然”,在其思想系統中,典章制度不是單憑一兩人全盤創造出來的,而是得到不同時期絕大部分中國人認同接受的生活方式與規範,也随着他們的意志而漸次改變、定型,再改變、再定型。而章學誠的“道”論從修志事業而來,地方志之“掌故”為“器”,國史之典章制度亦為“器”,三人居室、什伍仟佰的人類群體生活發展則是“道”。二者共同關注點均在“人倫日用”。同樣重視“器”之典章制度,實齋着眼的是其背後的人類文化生活細如毛發、刻刻不斷的變化;而東原則運思于典章制度所昭示的人心同然的深層意義,并而暢論分殊與一體、反權威、反釋老等種種思想觀念。同樣奠基于“器”觀念,東原因典章制度而延伸思考“理”的問題,實齋則由典章制度而折入讨論“道”的問題;一個走了哲學的路,一個走了史學的路。這就形成了戴、章二人學術思想的一個重大分水嶺。他們雖都注意到經史文獻所記載的内容背後的一種人倫、社群、文化的自然力量,但章學誠始終不屈服于戴震的“讀書先識字”、“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的教條,轉以史學理念進一步将這種思想拓展至方志學及其中核心的“掌故”觀念,而闡發了當代的意義。戴、章二人思想的深切關系,是值得後人深思的。

在之後的提問環節,同學們就章學誠目錄校雠學與其道論的關系,以及如何看待訓诂與義理的關系等問題與鄭教授展開了互動。

三場講座都由丁四新教授主持,司馬朝軍教授等出席了報告會。在講座結束後,丁老師再次對鄭教授的來訪和講學表示熱列的歡迎與真摯的感謝,并希望鄭教授日後繼續加強與我院的學術交流和聯系。(beat365体育官网研究生 鮑繪宇 撰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