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李奭學教授做客我院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4-05-13
5月12日晚,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奭學先生做客我院,作了一場題為“首‘譯’之功:明末及清中葉天主教翻譯文學”的精彩講座。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副院長于亭教授主持了這場講座。
李奭學教授為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合聘教授、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著有《中西文學因緣》、《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稣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诠》、《譯述:明末耶稣會翻譯文學論》等書,譯有《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等書。本次演講即以《譯述:明末耶稣會翻譯文學論》一書為基礎,通過典型性的例證向我們介紹了明末到清中葉天主教文學向中國的譯介情況。
講座開始,李教授便道出翻譯文學史的學術價值。緊接着,他信手舉出明末(包括南明)天主教文學譯介的16個例子,包括利瑪窦(Matteo Ricci)所選譯格言集《交友論》、龍華民(Nicholas Longobardi)所譯聖傳《聖若撒法始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所譯寓言集《況義》、高一志(Alfonso Vagnone)所譯修辭學著作《譬學警語》和曆史逸事集《達道紀言》、艾儒略(Giulio Aleni)所譯詩歌《聖夢歌》等等。每一部譯著,李教授都詳述其譯者的宗教和學術背景、翻譯和出版的時代、翻譯原本的考證、原本在西方的淵源和影響、翻譯時根據中國文化對原本所作的調适以及中譯本對傳教所起的作用等。
李奭學教授娓娓道來,旁征博引,為我們展示了一副源流清晰、視野開闊的明末天主教文學譯介脈絡圖。在這一過程中,李教授特别注重每一文學領域譯介的最先之作,尤其是對《聖若撒法始末》和《聖夢歌》翻譯的發現,李教授認為刷新了西方小說和西方詩歌中文翻譯的時間上限,改寫了既往的學術史。
兩小時的演講,李教授毫無倦意。進入聽衆提問環節,他回答第一個問題就足足講了20分鐘,依然旁征博引,滔滔不絕,列舉的材料跨度極大。這顯示出李教授作為文學研究者對文獻材料的熟悉程度,體現了其用功之細、用力之深,在座聽衆都為之折服,報以熱烈掌聲。
最後,主持人于亭教授總結道,李教授的演講充分展現了學者對待文獻的嚴謹,展現了一種“細節的鋒芒”,一種“探幽入裡”的學術通則,可以說達緻了“識到、見細”的學術境界。
(2012級國學班王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