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台灣東吳大學黃兆強教授l來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4-06-03

2014年5月28日晚,台灣東吳大學曆史學系黃兆強教授在beat365体育官网大報告廳為國學院、beat365体育官网學子作題為《當代新儒家的政治論述:以徐複觀先生為例作說明》的學術報告。黃兆強教授1979年畢業于香港新亞研究所,獲碩士學位,師從嚴耕望、全漢升、孫國棟等名家治史學,跟随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等大師研究哲學;1987年獲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師從謝和耐、桀溺、施舟人等漢學泰鬥。曆任台灣東吳大學曆史學系主任、東吳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國曆史學會”理事長。代表作有《廿二史劄記研究》、《清人元史學探研--清初至清中葉》等。

在報告中,黃兆強教授以當代新儒家大師徐複觀先生的學思曆程為線索,從縱橫兩個向度,為大家介紹了當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的獨到見解。他的報告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中庸之道;盡其在我、回思反省;觀念的災害。

在談論“中庸之道”時,黃教授首先指出,道德的政治是徐複觀先生乃至第二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的主要關切。徐複觀先生特别重視《中庸》的思想,徐先生認為“中庸”即平常之用,是實用的、實踐的,是指随時随地應該做、能夠做之事,既包含道德性,又兼顧操作性,與宗教的超越價值相異。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也就是要行“人道”,行“善道”,良善的政治應該是“德治”。同時,從社會的、個人的層面來看,徐先生希望普通公民能夠自強不息,成就“君子人格”。君子意味着能夠“守死善道”,面對來自政治、社會各方的壓力與誘惑時,能夠挺立自身善性。基于此,徐複觀先生特别重視民主的價值,民主最能抵制極端的、非理性的政治。

黃教授進而談到了“盡其在我、回思反省”的意義。今天的法治社會其實也離不開道德,依善心而治就是“德治”,而“德治”需要人内心的道德自覺。自覺與反省是一切道德的前提,每個人依自己的良心行事,“中庸之道”才有可能,道德的政治也才是現實的。當然,自我反省也會碰到現實的困難,比如在某些問題上無法做到徹底的反省,無法找到症結,此時最重要的是要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有接受批評的雅量,從廣義來看,這本身也是反省能力的一個方面。

作為“中庸之道”的對立面,黃教授特别選取對中國乃至世界特别重要之一例來說明,即牟宗三先生所論“觀念的災害”,也即意識形态之弊。他援引了清初大儒王船山對“立理以限事”的批評,說明先在的價值判斷對“中庸之道”的傷害。“觀念的災難”并非是落後與專制的專利,一個普通的人,中了某觀念之毒都可能做出極端的、非理性的事情。黃教授以史家的敏銳,以日本“神座觀念”,汪精衛“革命向左轉”口号、陳水扁“台灣之子”及中國曆史的某些特定時期為例,說明言論與行為一旦超出“中庸之道”,遠離實踐經驗的把握及理性的批評,就會造成“觀念的災難”,以緻造成社會浩劫。欲擺脫災難,回歸“中庸之道”,就須堅持實踐的觀點,秉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

黃兆強教授的整場報告生動翔實,饒有趣味。他旁征博引,除以上思想内容外,還介紹了徐複觀先生的許多生平事迹,以及錢穆先生與徐複觀、張君劢二先生關于傳統中國是否專制之争等掌故,充分體現了“即事言理”的史家精神。(楊柳岸)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