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鄒元江教授應邀到湖北美術館作演講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4-06-26

6月21日上午,鄒元江教授應邀到湖北美術館“聽濤講壇”作了題為《“類”思維與中國審美感知的主導傾向》的學術報告。在報告中,鄒教授從圖像與文本兩個向度為聽衆講授了“類”思維的内涵及其對中國審美感知的深刻影響等問題。

DSC_59232.jpg

鄒教授通過戲曲臉譜與書法中的書體深入淺出的引出了報告的關鍵詞——“類思維”。鄒教授認為,“類思維”是中國人所特有的“比象”、類歸能力,這種“比象”、類歸能力并不是對自然的摹拟,而是非對象性、非自然性的比拟、類歸,它具有抽象性、象征性及形上意味。繼而,鄒教授以“五味”、“五色”、“五聲”為例,形象地說明在中國古代的審美感知中味覺、視覺、聽覺并非單一的、獨立的感覺,而是以“類”為主導的交互聯覺,這即将人的各種感覺在心裡打通,生成極具審美意味的“通感”統覺感知。

接下來,鄒元江教授對《周易》文本中的“類”概念逐一予以分析,發現“類”并非靜态意義上的“範疇單位”,而是動态的或性質上的範疇,其本性在于形态上的“相應”,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因此,“類”是想象性的“似真”,是圖像學活生生的呈現。總之,“類”是非靜态的本質的亮相,即生命出場之象(貌)。如此,“類”的對象并非是“物”,而是“象”,此“象”又非外物的實象,而是物之“比象”,即類歸之象。這種肖似的類歸是以生命之氣、以類聚象的“簡易”思維。

在報告中,鄒教授以中國最純粹的藝術——書法、繪畫與戲曲——進一步說明這種高度的類型化正是中國審美感知與藝術呈現的主導方式。鄒教授指出,中國的書法與繪畫都是圖型的、輪廓的、線條的,是用線條抽象了的類型。類型表達的并不是物象本身,而是劃界,讓你意識到它是類型的、情感的貌的呈現,是畫者所給予你的召喚結構的限定,它訴之于你豐富的想象世界将它完形。中國戲曲中重要的不是文本,而是如何以舞蹈化、旋律化的圖像、聲腔、姿态、動作呈現出人們早已熟知的故事梗概。因此,它的角色是行當化的、表演是程式化的、裝扮是臉譜化的、文武場是曲牌化的。

整場講座都沉浸在熱烈的學術氛圍之中。在提問環節,聽衆熱情地提出許多問題,鄒教授都耐心、細緻地作了解答。鄒教授的精彩報告以及他的深厚的學養、開闊的視野、翩翩的風度都給現場的聽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樂樂)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