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著名哲學家美學家John Sallis做客利瑪窦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4-10-23

10月9号—10月15号,美國Boston College哲學講席教授,世界著名哲學家、美學家John Sallis在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院為師生做了首場利瑪窦講座,題目是“哲學與繪畫的對話”,共分為四個專題。

DSC_6807ok2_副本.jpg

在10月9号“黑格爾與藝術形而上學”的專題講座中,Sallis教授首先分析了哲學與繪畫之間對話是如何可能這一問題。哲學運用的是語言文字和概念,是可以用聲音表達的,而繪畫運用的是色彩和線條,是無聲的。Sallis從曆史的角度和系統的維度來考察他們之間的關系。

藝術哲學起源于柏拉圖。根據柏拉圖的觀點,藝術是通過人的感官對于外在世界的模仿,而哲學則是運用思想或理性對于“存在”或理性世界的把握,隻有哲學才真正把握了真理,而藝術隻能局限在感性世界,不能達到真理。藝術在柏拉圖那裡是被歧視的。這裡的問題是,難道理性的世界與感性的世界真的是截然分開的嗎?藝術真的是與真理無緣嗎?未必如此。在基督教的道成肉身的信仰中,以及在拉斐爾等關于宗教的繪畫中,我們已經看到,天國是如何在感性世界中呈現出來的,理性的世界是能夠在感性之中表現出來的。黑格爾在前人基礎上豐富和完善了藝術形而上學,不僅從曆史階段,而且從不同藝術類型(雕刻、繪畫、音樂等)的角度,對藝術進行了系統的探讨,可以說,是藝術哲學發展的頂端。黑格爾藝術哲學的核心主張是,藝術是精神的感性呈現。在Grunewald的《Crucifixion》和Raphael的 《Sistene Madonna》的兩幅繪畫中表達的與黑格爾的觀點是一緻的。

在10月11号“從黑格爾到印象主義”的專題講座中,Sallis教授提出,黑格爾建立的藝術形而上學體系是不是完整和徹底的呢?有沒有可能在黑格爾的體系中存在裂縫,從而為超越黑格爾體系提供了可能?他認為,這種裂縫實際上是可以被發現的,是内在于黑格爾文本中的。黑格爾對于藝術的洞見預示了半個世紀之後的法國印象主義。黑格爾說,繪畫發展到極緻就是内容不再重要,關注的重點是對于光亮的藝術呈現,最高的藝術就是要抓住瞬間,比如一個眼神或微笑;繪畫中呈現的就是無對象的光亮的呈現,色彩之間的交錯和滲透。Sallis教授随後通過展示法國印象主義畫家代表Monet的代表作以及Monet的畫論思想,充分證明黑格爾的深刻的遠見在法國印象派中得到了印證。印象派繪畫向人們展示的是我們日常忽視的東西:我們一般隻看到對象,而看不到對象呈現的條件,光和映射。繪畫既不是對于對象的模仿,也不是理性世界的呈現;繪畫抓住的就是自然界瞬間即逝的東西。繪畫表現的是那種稍不留意就不可見的東西,比如在《麥垛》中,畫家試圖表達的不是實際的麥垛,而是晨露的即将消失的過程。

黑格爾對于藝術的洞見性論述超越他自己的藝術哲學體系,是自我解構。而印象派繪畫以其自身的形式表達的與黑格爾的論述是一緻的。這并不是說,印象派畫家從黑格爾那裡得到靈感。哲學與繪畫之間的“對話”不可能是語言的交流,而是他們以其自身的方式表達了相同的可能性。

10月12日第三講是“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塞尚、中國繪畫”。在這一講中,Sallis教授引用梅洛龐蒂的話說,印象主義強調的是光的輻射。我們隻看見事物,而注意不到光,但是,對象是因為光而顯現出來的。印象主義與日常經驗相反,用光的輻射掩蓋光所照亮的對象,對于日常視覺是一個颠倒。我們在Monet的《日本式的橋》系列繪畫中可以看到,橋作為對象逐步地被光和色彩掩蓋或消失。塞尚崇拜Monet,但是,他認為,在色彩和光的呈現過程中,有一個對象逐漸顯現出來。海德格爾說,塞尚把顯現者與顯現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克服了存在與存在者之間的分裂。呈現的事物與呈現被轉化為一種神秘的同一(mysterious identity)。

與傳統的聚焦對象的繪畫不同,塞尚通過分散的策略,使觀察者視線在其顯現對象和呈現對象的風景之間徘徊,從而使之相互融合,其代表作就是聖維多克山系列繪畫。Sallis教授将塞尚和中國宋代畫家郭熙的《早春》作比較,指出二者在關于山脈的繪畫上,都是把山作為中心,聚集其他的事物。在繪畫技術上,塞尚運用的是地平線和分散的策略,而郭熙則采取越是遠和深的對象越是模糊不清的方法。Sallis教授認為,海德格爾關于真理的思想與塞尚是一緻的,是以兩種不同的方式表達的共同的東西。

10月15号 Sallis教授講座的題目為“作為理論家和藝術家的克利”。克利是一個思想家、畫家、音樂家和詩人,在他身上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作為哲學家的克利與作為藝術家的克利之間的對話。Sallis教授首先講解了克利的哲學思想,然後又與師生一起欣賞克利的繪畫。

克利認為,人處于神與動物之間的位置,就如在兩座大山之間。人一方面與自然有着緊密的關系,另外一方面又有脫離自然飛向神性的沖動。在他的《Eros》繪畫中表達了這個思想。克利有兩個基本概念,即轉化(transposition)和使之可見(making visible)。轉化講的是,藝術不是對于自然的簡單模仿,而是把自然轉化成藝術品,運用線條、音調、色彩等把自然變成藝術品,從自然空間轉換到藝術空間。在轉化中,使得自然中可見的與不可見的都成為可見的。不可見的事物有三類:空間物的内部,事物的生成過程(開花過程),和超越現象的因素和事物呈現的場景。克利認為,藝術家就如一顆大樹的樹幹,藝術作品就如樹冠,自然就如樹根,樹的汁液從樹根經過樹幹傳到樹冠,樹冠是可見的,而樹根是不可見的,藝術家就如樹幹,是一種中介作用。藝術品絕對不是自然的模仿,就如樹冠與樹根不一樣是一個道理。藝術家的任務就是要把不可見的變成可見的。

Sallis教授還講了海德格爾對于Klee的思想和繪畫的解讀以及評價。海德格爾說,“在克利的作品中,某種東西呈現出來,而我們中還沒有一個人能夠看到”。Sallis教授還把中國繪畫與Klee做了簡單的對比。

講座吸引了不少院内外、校内外的師生。他們認為,Sallis運用簡單的英文講述繪畫與現象學的關系,使得師生對于繪畫和哲學都有了新的認識,受益匪淺。

據悉,利瑪窦講座是beat365体育官网設立的一個榮譽講座,旨在邀請國外著名哲學家來院為師生分享他們最前沿、最新的研究成果,為師生了解和熟悉國外學術界提供一個窗口,為國内學術研究與國外學術研究之間搭起一座橋。利瑪窦是中西文明交流史上的傑出人物,是文化對話和融合的符号,在中國曆史教科書中占據着重要的位置。(文:彭麗;攝影:宋柏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