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哲學家、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Eleonore Stump主講利瑪窦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4-10-29
10月19日下午,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美國聖路易斯大學哲學系講席教授Eleonore Stump在beat365体育官网主講利瑪窦講座,主題為“形而上學、道德和公共的善”。
作為世界著名的阿奎那研究專家,Stump教授在本次講座中運用阿奎那的倫理學對當代許多哲學家持有的一種觀點——即道德上的善與個人的幸福之間存在張力與沖突——進行了回應,指出公共的、道德的善與個人的幸福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兩者并不存在沖突。
講座一開始,Stump教授介紹到,當代許多哲學家認為,道德是一回事,幸福是另一回事,包含在個人幸福中的價值與道德的價值是相分離的。特别地,Thomas Nagel所做的非個人的立場(impersonal standpoint)與個人的立場(personal standpoint)的區分,就是這樣一種主張的表現。根據Nagel的這種區分,非個人的立場要求人們不偏不倚、要求普遍的公正性和平等性,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而個人的立場是特殊的,它包含的是具體個人的特殊的動機和需求。因而,非個人的立場所要求的普遍性和平等性對個人提出了過于理想化的要求,在非個人的、公共的立場與個人的立場之間存在着一種沖突,難以調和。
然而,Stump教授認為,阿奎那關于善的理論卻能為Nagel提出的問題提供一種解決,調和非個人的立場與個人的立場,說明個人的幸福與公共的、道德的善之間并不存在沖突。
首先,Stump教授介紹到,阿奎那元倫理學的一個核心論題就是:存在(being)與善(goodness)的外延是相同的,它們都指的是實現一個事物的自然本性,實現特屬于那個事物所在的類的潛能。人類的特殊潛能就是運用理性的能力,因而,作為人而存在和對人來說的善都是合乎理性地、道德地行事。這樣,根據阿奎那對道德性的一般形而上學說明,道德的要求并不會破壞個人作為人的幸福,而隻會增進人的幸福。
但是,Stump教授接着指出,阿奎那關于善意指正(fraternal correction)的觀點卻似乎是一個問題,似乎會對上述元倫理學的核心主張提出挑戰。阿奎那認為,我們有對做錯事的人進行善意指正的義務,不去譴責一個做錯事的人是一種很嚴重的道德上的錯。而且,即使在當事人可能會因為對他人進行善意指正而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犧牲自己的情況下,進行善意指正的義務也絲毫不能動搖。這樣看來,善意指正的義務似乎對個人提出了過于苛刻的要求,對個人是不公平的。Stump教授結合阿奎那在讨論诽謗(detraction)和自殺時的觀點分析到,善意指正并不同于诽謗,不是關于交換正義的問題,而是與自殺更類似。正如保護自己的生命是為了整體的、公共的、社會的善,個人進行善意指正也是與整個社會的善聯系在一起的;不進行善意指正就如自殺一樣,違背的是社會的、整體的善,因而是一種惡。這樣,阿奎那關于善意指正的觀點就并不與其一般的正義理論不一緻。
進一步的問題是:阿奎那關于善意指正的理論如何與其關于道德性的形而上學觀點相一緻?如果一個人在道德上有義務為了公共的福利而參與并公開地表達異議,而為此将給自己招緻嚴重的傷害,那麼,看起來,道德的要求與其個人的幸福就是相沖突的。阿奎那倫理學似乎并沒有調和Nagel的個人的與非個人的立場。對阿奎那來說,似乎在道德性的要求與個人的幸福之間确實存在着一種無法解決的張力和沖突。有人可能會反駁說,如果一個人生活在一個非常糟糕的社會中,進行善意指正、公開地表達不同意可能會給自己的幸福招緻毀滅性的傷害,它可能讓個人失去工作、小孩、家庭、甚至生命,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會有一種義務讓個人為了社會的、公共的善而毀掉自己的生活呢?
Stump教授指出,上述反駁中有一個預設的前提,那就是:在一個可能由于人們表達不同的意見而招緻嚴重的傷害甚至死亡的非常糟糕的社會中,一個不發表不同意見的人,就可以避免毀掉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促進自己的幸福。但是,這個前提是正确的嗎?
Stump教授用了兩個納粹時期的例子(Albert Speer的例子和Franzl Stangl的例子)來說明,上述前提是不成立的。Albert Speer 通過與希特勒合作而仍然有機會在二戰期間作為一個建築師而工作,但是,戰争把Speer建造的建築都摧毀了,而Speer至今也是作為希特勒的建築師而被人們所知道。他的例子表明,在一個非常糟糕的社會中,如果公開地反對會招緻嚴重的限制進而得不到幸福,那麼不反對同樣會毀壞個人的幸福,隻是以不同的方式。Franz Stangl是一個普通的德國人,他通過與納粹合作而保護了自己的位置、收入、家庭,保留了自己的生命,但他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心理和道德代價,最終成為了一個良心泯滅的冷血鬼。在生命的最後時刻,Stangl忏悔到,他早應該死掉的,如果他選擇了死亡,他也許會擁有一個更好的人生。
最後,Stump教授總結到,根據Stangl的忏悔,阿奎那所說的即使面對自身可能遭受的嚴重後果仍然有道德義務進行善意指正就并不是與個人的立場相違背的,而僅僅是一個現實問題。阿奎那的正義理論實際上并沒有把非個人的立場置于個人對自己幸福的追求之上。相反,在一些情況下,在一些社會中,最好的或者說唯一的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方式就是為一切人追求善。因此,總的來說,阿奎那關于道德的善的理論為我們提供的一個把個人的立場與非個人的立場結合起來的理想理論,解決了Nagel提出的兩者無法調和的問題。
本次講座是繼John Sallis系列利瑪窦講座後由beat365体育官网舉辦的又一次高水平的利瑪窦講座,它吸引了院内外、校内外許多師生參加,大家對本次講座表現出極大熱情和興趣。不少聽衆在提問環節與Stump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胡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