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漢學家、德國特裡爾大學蔔松山教授來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4-10-31
10月29日下午,世界著名漢學家、德國特裡爾大學蔔松山教授應邀在我院大報告廳為師生作了題為《中西繪畫基本特征之比較》的學術報告。外語學院朱範教授、德語系主任包向飛出席。報告會由鄒元江教授主持。
蔔松山教授首先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與西方的繪畫或藝術相比,中國的繪畫或藝術遵循着哪些原則?就這個問題,蔔教授從歐洲與中國的藝術概念、藝術家、藝術的内容、技術和形似、美學的核心價值等五個方面加以了闡釋。
蔔松山教授認為古希臘有七門自由的藝術,但在今日的理解中,它們沒有一項是藝術,而隻是知識;西方在中世紀,藝術幾乎全部是神聖的藝術,而美則是上帝之美的顯現;從15、16世紀的文藝複興開始,西方的藝術概念開始世俗化,并擴展到包括繪畫、雕塑、建築、文學、音樂、戲劇等門類;而到了浪漫主義時期,西方藝術的概念發展到了頂峰;到了後現代時期,西方藝術呈現出“怎麼都行”的特征,而藝術作品從藝術家那裡獨立出來。蔔教授認為,建築和雕塑是古希臘和羅馬最重要的兩項藝術,在文藝複興時期也得到了繼承,比如法國的亞眠大教堂、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大衛》等就是最重要的代表。
蔔教授認為,儒學的“六藝”代表着中國早期的藝術觀,也同時是貴族階層的基礎教育,而隻有到了宋代才有真正意義上的藝術,此時強調繪畫及書法的業餘性和藝術的趣味,繪畫與書法開始成為文人的業餘愛好。前現代的中國藝術深受傳統的影響,個性化和怪異的風格也受到推崇。而到了現代,雖然傳統的藝術依然有生命力,但在藝術領域西方的繪畫卻占據了主導地位,中國人對西方的藝術耳熟能詳,可是西方人卻并不怎麼了解中國的藝術。在蔔先生看來,建築、雕塑等在中國雖然也存在,但并不扮演主要的角色,雕塑并不被看作是藝術,因為雕塑的過程更像是體力勞動。而書法卻具有中國藝術之首的地位,比如王羲之、黃庭堅、毛澤東的書法,直至當代徐冰等人的書法都被推崇。
從繪畫的内容上看,蔔教授認為歐洲繪畫表現的多是宗教、神話、曆史題材畫、肖像、文化的景觀等,其表現的對象是文化,比如耶羅尼米斯·博斯、波提切利、揚·弗美爾、倫勃朗、塞尚等人的作品就是代表。而中國繪畫表現的則主要是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包括宗教人物),其表現的對象首先是大自然,比如黃公望、董其昌、八大山人、鄭闆橋等人的作品就是代表。
從美學的核心價值來看,蔔先生認為歐洲美學的核心概念是美、崇高、獨創性、充實等,因此歐洲繪畫強調光與影的結合,追求形式、逼真性,最顯著地體現在焦點透視上,這是從文藝複興時期起一直到現代對藝術的一種占主導地位的看法。而中國美學則注重生命力和自然的創造力,追求氣韻生動、言外之意,在鑒賞方面側重大師的傳統、印章、題字等,因此,在中國藝術中逼真性不受青睐,而多追求畫外之意。
蔔先生的結論是,中西藝術或繪畫有相當大的差别,但也有一些相同之處,而相互的誤解往往是在不了解的基礎上産生的,比如黑格爾對中國藝術的貶低。在蔔先生看來,歐洲和中國在藝術領域的确有一種張力或對立,比如精神和形似、創造的自由和規則性、自然和文化之間的不同等等,但或許這些也隻是表面上我們習以為常的對立。
蔔教授的報告激起了同學們的廣泛興趣,他認真回答了同學們提出的關于中西藝術的張力、文人畫的價值等諸多問題。(文:屈行甫,攝影:宋柏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