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溫海明教授來beat365体育官网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3-03-13
受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院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溫海明教授于3月6日至9日訪問我院,溫海明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哲學、中西比較哲學、形上學、倫理學、認識論方面的研究。代表著作有Confucian Pragmatism as the Art of Contextualizing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World (《儒家實用主義》Lexington 2009);Chinese Philosophy (Cambridge 2012)(《中國哲學》,劍橋大學出版社);《儒家實意倫理學》(即出)等。
在為期三天的訪問中,溫海明教授給全院師生帶來了三場精彩的講座。
3月6日晚,舉辦了題為“中國哲學與比較哲學方法論”的講座。講座主要圍繞三個問題展開。一、如何界定中國哲學?這個問題關系到中國哲學的材料選擇、編輯和诠釋問題。溫海明教授認為:中國有沒有哲學是一個僞命題,中國哲學是中華民族的哲學,緻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曆史演變的規律,形成了自己獨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觀、曆史觀、倫理觀。有自己的一套獨有的話語語系、認識論和方法論,不能拿西方的哲學标準來對待中國哲學。二、如何借助西方哲學的各種不同思潮和方法來诠釋中國哲學?溫海明教授不贊成中西哲學“不可通約性”的觀念,同時在中西哲學的交流與對話方面,反對“鴕鳥政策”,關起門來搞自己的研究。要讓中國哲學走出國門,成為世界哲學,西方哲學的各種不同思潮和方法,為中國學者提供了不同的诠釋工具,比如分析哲學的方法,解釋學的方法、現象學等等。他以哲學解釋學為例,認為哲學解釋學為我們提供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完全按照中國哲學著作文本的意義解讀(客觀主義),避免主觀上的偏見或成見,期望按中國哲學著作本來的面目把其中的思想“再現”出來。這聽起來有道理,而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也沒有意義,中西哲學的對話與交流是一種“視域融合”。三、中西哲學的比較中,中國哲學的合理内核――中國哲學之“道”,能否用西方哲學語系來理解?認為,“道”是中國哲學曆史上以一貫之的基本範疇,可以說“道”就是中國人的理念、中國人的邏輯和中國人的方法論。他雖然堅持中西哲學的 “可通約”性,但又同時認為,由于中西哲學分别屬于不同話語語系,完全用西方語系理解儒家之“道”,隻能是抓住了其皮肉,卻失去其靈魂。
3月7日晚,舉辦了題為“實意與人生:儒家實意倫理學”的講座。溫海明教授結合自己近年來的研究成果,首先分析了儒家“身”和“意”的内涵及關系。儒家實意倫理學認為,因“身”而有“意”。意念來自心的發動,心必然會思考。儒家哲人通常肯定和接納“身”的實存性作為意識興起的端點,也确認人隻有在意識的發動與延續過程中才能夠理解和把握意識。其次,他分析為什麼把實意作為認識世界的緣發端點。儒家實意倫理學認為,人在世間并與世界共同創生,人與人的關系開始于人與世界相交接的緣發端點。在傳統儒家哲學中,這種心意與世界相交接的端點是通過“誠意”來體現的。儒家實意倫理學認為,人的意念一旦發動就與事物發生關聯,并且與事物相融為一體。最後,他分析了意念實化的創生功能。在西方哲學意義上,思想指向他物或某些超越自身的東西,儒家的意念觀更近于“反身意念”。人心不僅是情境的被動觀察者,而且能夠創生性地吸納事物并将它們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儒家的意念觀是意與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人通過與他人關聯而理解自身,也通過他人與自身之反向關聯來了解他人,正是通過這種交互作用,人之意念得到實化。儒學實化意向的思路認為,我們的意向總是與相應的情境有關,通過思考我們的經驗可以發現偶然生發境域的無限展現。我們創造不同的創生趨勢,并順着這些趨勢相應地塑造我們的環境。實化意念是通過以個人為中心的同心圓式的系統來擴展自己至家庭與社會。
3月8日下午,溫海明教授專門為學院青年教師以及博士和碩士生帶來一場有關“哲學英文文章的撰寫與發表”的講座。溫海明教授與師生一起分享了他多年堅持英文寫作的成功經驗。溫教授認為:(1)文章标題很重要,即要新穎又要體現論文的主要工作及采用的方法(2)Introduction部分是最難寫的,他認為在這部分中不但要提及題目的意義,别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要指出這篇論文的貢獻,以吸引審稿人的眼球。(3)寫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新觀點或者新的idea(4)注意斟酌英語語言運用,一篇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如果請國外的朋友或者在國外留學多年的朋友幫着修改語言,那是最好不過的了。(5)對審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見或建議一定要認真對待,幾易稿件甚至推倒重來是常有的事情,多參加學術交流會,虛心傾聽專家和學界同行的批評,對于寫好文章大有裨益。最後,溫教授還對與會師生提出建議:平時多看專業核心外文期刊的相關文章;要直接用英文寫,學會用英語語言思考問題,不要先寫成漢語再翻成英語;注意嚴格遵守國際學術道德規範,引用别人的東西一定要有相應的參考文獻等等。
每次講座結束後,老師和同學們都熱情提出了很多問題,溫教授都一一作了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