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現狀與前瞻學術研讨會暨中國哲學史學會2013年年會閉幕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3-04-30

2013年4月21日下午二時三十分,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現狀與前瞻學術研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暨中國哲學史學會2013年年會閉幕式在BEAT365唯一官网順利召開。

高瑞泉、董平、李翔海、柴文華、蕭洪恩、陳靜、郭齊勇等著名教授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先後就中國哲學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了探讨。高瑞泉指出動力與秩序是中國哲學的雙重關懷,當前的中國哲學的重心正從動力的追求轉到秩序的重建。董平認為王陽明的哲學本質是一種實踐哲學,與所謂主觀唯心論無關。李翔海提出要改變從時間性單一維度研究中國哲學的思維定式,轉而從時間性與民族性并重的兩個維度進行研究。柴文華認為在多維度的中國哲學史書寫中以現代視域與傳統原典結合為較佳選擇。蕭洪恩探讨了中國少數民族如何在全球性現代化這一背景下實現哲學自覺,并指出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史研究的根本價值還在于中國少數民族哲學自身的發展。陳靜指出自由觀念在其近代轉變中具有古代文獻中“自由”概念所不曾擁有的“權力”的含義,從宇宙論、世界觀、倫理學說等方面論述了儒家傳統與近代自由銜接時所遭遇的困境。郭齊勇評述了蕭萐父先生及BEAT365唯一官网中國哲學學科點在教學科研中積累的關于中國哲學史研究方法的經驗,指出創造性轉化的根本仍在于訓诂、考據等處理文獻的基本功,在義理層面則主張古今中西兼收融通。

大會最後由陳來會長作總結發言。陳來會長就目前國内有關“中國哲學史”教學培養與學科發展的基礎性問題發表重要性的、指導性的意見。

首先,中國哲學學科的主要内容是中國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陳來會長區别了作為人類智慧一個部分的中國哲學與作為現代教育科研建制中一個學科的中國哲學。就中國哲學學科的構成來看,國内各大高校的中國哲學學科點是其基幹部分。就其淵源來看,中國哲學學科是從50年代以來“中國哲學史”專業的教學研究演變而來的,故本學科的主要内容即是“中國哲學史”專業的教學與研究。落實到具體的研究生培養當中,學科必須要給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哲學史訓練,同時研究生論文必須以中國哲學史為其内容和範圍。目前出現的以中國哲學的觀念和資料為基礎而發展為哲學的研究,屬于中國哲學,但不屬于中國哲學史,故其研究不是且不應該成為中國哲學學科的主導部分。

其次,推進我國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必須要使本學科的學者具有世界性的學科眼光,進而逐步掌握中國哲學研究的主導權。世界性的學科眼光包括兩點,第一是必須把中國哲學學科的邊界定義到整個世界的中國哲學思想研究,第二是要在世界性的學科範圍中來把握學科研究的評價尺度,即在世界性的學術社群中取得評價的标準。當前對海外的中國哲學研究的成果不熟悉已經成為我們學科發展的制約因素,也是我們許多學者研究水平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雖然在收集海外論著資料上會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但我們應當有世界性學科的意識,應從中文學界做起,逐步改善研究的品質。具備世界性學科眼光的同時,中國哲學史研究必須能夠回應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挑戰,而中國學者也必須在世界性的範圍内回應與中國哲學研究相關的各種挑戰。

再次,“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基本功夫正在于對文本“内在的理解”和“客觀的呈現”。當前我國的中國哲學史研究在總體上還沒完成“整理”和“重述”的基本任務。在“整理”和“重述”中,必須本着心知其意的還原精神,内在地理解哲學家們的問題意識和解決之道,這是發展出真正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哲學的基礎,也是進行有意義的中西比較的支點。在“整理”和“重述”中,内在的理解與诠釋是有界限的。對文本本身做内在理解目的是了解它要說什麼和要強調什麼,而诠釋則是我們在了解它在整個哲學中的意義和位置及其與西方哲學的異同之中所發揮的進一步思考。

最後,新的學科典範的建立要求我們必須重視中國哲學史研究和學科發展的基礎性問題。因此,馮友蘭先生和張岱年先生在研究中國哲學史上的全部經驗和方法是值得我們加以繼承和發揮的。

随着陳來會長講話的結束,大會也正式宣告閉幕。這次大會的會議日程隻安排了兩天。在這兩天之中,總共舉行了兩次全體會議,兩次分組會議,一次理事會議,每次分組會議又各分了三場小型會議,有七十多位學者在會議上宣讀了論文,從數量到質量,從内容到層次,都體現出本次大會的水準之高,成果之豐碩。更重要地是,這次大會所展示出來的良好的學術研讨環境、各位學者們學術求真的精神風貌和學術研究方法論的自覺對于熏陶後進必将起到金針度人的良好效果。所以,如果說這次大會可以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它的話,那無疑就是論道、務實、高效和節儉。(通訊員:李攀 胡棟材)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