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哲學創新,論道珞珈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1970-01-01

——BEAT365唯一官网“哲學創新高端論壇”綜述

黃 超 王 博

BEAT365唯一官网獨特的精神氣質與哲學有着深厚的曆史淵源。120年前,張之洞引領 “中西體用之辯”,創立“融貫中西”(見張之洞上光緒奏折)的“自強學堂”;57年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BEAT365唯一官网校長李達堅持辯證法,反對“頂峰論”,用生命捍衛真理,至死不渝。2013年11月27日至28日,适值BEAT365唯一官网120周年校慶之際,beat365体育官网邀集國内外有影響力的哲學學者,“闡舊邦以輔新命”,探讨當今中國的哲學創新之路。與會學者破除哲學各二級學科界限,圍繞新與舊、中與西、哲學的創新本性等開放性主題展開陳詞和論辯。百廿武大,校慶之樂,樂于學術之間也。

一、“新”與“舊”

船山有言:學成于聚,新故相資。哲學思想離不開具體的曆史處境,但是,超越具體時空限制也是哲學活動的本質特征。因此,“新”與“舊”于哲學而言有其特定的含義與特質。北京大學趙敦華教授區分了作為曆史事件的啟蒙和作為精神氣質的啟蒙,在《“啟蒙”三議》中,将西方的第一次啟蒙追溯至蘇格拉底的對話,該文認為,18世紀啟蒙運動以來,西方的啟蒙觀念從康德、尼采到哈貝馬斯、福柯,經曆了三次變化,但是,這三種啟蒙觀念既不是相互矛盾的關系,也不是後者替代前者的觀念史進步,它們的相互補充深化了我們對理性的局限性和公開對話的必要性的認識。就此而論,啟蒙并未過時,其在中國仍然是一個未竟的事業。同濟大學孫周興教授認為,尼采是一個指向未來哲學的哲學家。他反對政治上的啟蒙,而主張個體的啟蒙;他反道德,又主張一種道德。尼采的未來哲學解釋世界而不是說明世界,以此區别于科學;主張主人道德,反對奴隸道德,以此區别于宗教。尼采呼籲歐洲人以世界眼光對自己進行反省和反思,他構想的未來世界非古非今、非中非西,卻又吸取任何可能的文化元素。孫周興指出,尼采的未來哲學遵循存在主義的路線,以“永恒輪回”為出發點,關懷個體此在,具有泛審美化與泛政治化的特點。

山東大學傅有德教授以猶太教為例,探讨文化轉型問題。他認為,民族性與普世性的對立造成猶太教分裂為改革派與保守派。改革派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既植根傳統,又吸收啟蒙運動思想,接受自由、民主、平等等現代價值。中國當前的問題與猶太教的曆史相似,具有悠久曆史的民族遇到強勢文化後必然遇到體用關系問題。傅有德認為,我們應該以一種超脫的态度來對待“體用”問題。清華大學盧風教授在《文明轉型與哲學創新》一文中,批判了現代性思想的基石和核心——獨斷理性主義。盧教授提倡一種能夠指引我們建設生态文明的生态主義哲學,其基本觀點包括:一、大自然是具有創造性的。二、科學之所知相對于自然所隐藏的奧秘永遠隻是滄海一粟。三、技術對自然過程幹預愈烈,所引起的人為風險愈大。四、人間秩序與自然秩序有内在關聯。五、個體與整體總處于互動的辯證關系之中。六、人生的意義和幸福不在于物質創造和物質享受,而在于文化創造和文化享受。七、人所追求的許多價值是不可量化的,從而不能用貨币衡量。

南京大學的唐正東教授發表《從具體化出發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一文,該文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研究領域、研究範式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同時指出,随着當代中國實踐的推進,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需要用更為具體化的思維來回應當代實踐提出的問題及挑戰,同時,也在這種回應中推進自己的發展。譬如,馬克思的社會關系批判理論是與生産力維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解讀當代資本主義批判理論時,要把握住随着當代生産力的發展,資本主義所出現的金融資本統治所帶來的新變化,并從這一視點出發來解讀原本存在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思想中的觀點,以及經典思想在當代語境中的發展問題。BEAT365唯一官网李佃來教授在論文《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當代性問題》中讨論了馬克思政治哲學與現實中國的公平正義問題之間的契合之處。該文承認,在強調公平正義方面,馬克思與羅爾斯的概念具有相關性。但是,羅爾斯的政治哲學無法為我們提供超越性的特質,而馬克思站在市民社會之外審視現代社會的基本結構,具有将現代政治向未來政治推進的視域。馬克思的未來社會理念展現的是一個克服了異化的、人的自由得以實現的圖景。當下中國面臨的社會問題,即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解放仍然需要馬克思對未來政治的推進思想。我們需要以一種新的德性來維系未來的生命結構,可以從中國傳統思想中尋找資源,以實現社會的推進和發展。

二、中與西

認識自我與對他者的驚奇乃哲學的活水源頭,近代以來中西文化的相遇與碰撞為哲學反思提供了宏闊的曆史場域。傳統中國學人在經曆了“中西體用之辯”後并沒有從總體上走出“河東河西”的主觀揣測;西方主流學界徘徊在自我中心和多元文化認同之間,醉心于描繪一種“曆史終結”的幻象。然而,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文明,套用一個時髦的說法,似乎正在走向“再平衡”的時代。中西哲學都在面臨“普世性”的拷問,而“普世性”也遠非從天上掉下來的現成的餡餅。本次論壇就此議題激發了熱烈的辯論。

華中科技大學鄧曉芒教授尖銳提出了中國道德的底線問題。鄧教授認為:中國人的道德底線直到目前為止仍然是傳統的血緣親情原則和家族等級原則,它在當代的陌生人社會中已經暴露出了極端的不适應,成為官員腐敗、環境污染、毒食品泛濫、以鄰為壑等等醜惡現象的文化根源和心理上的護身符,也導緻了中國人在面對國際社會時極不善于與人家通過談判達成共赢。這種不适應,主要在于中國傳統三綱五常五倫六紀的族群狹隘性和自然情感的非理性、無反思的本性,它妨礙我們接受國際通行并在正常的公民社會中行之有效的一整套普世價值原則,總覺得那種原則是某些敵對族群的陰謀詭計。所以,我們今天除了在制度改革上要進一步深化外,還必須花大力氣在思想意識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用人所皆有、人所固有的理性思維重建我們的道德底線。BEAT365唯一官网郭齊勇教授在《論儒家仁愛價值及其推愛方式的普遍性》一文中則以文明對話為背景,提出了如何打通儒家之道和基督教之道的問題。郭教授強調,首先我們應深度理解雙方的核心價值觀,然後我們應深度理解彼此的同與不同。一千多年來,西方社會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廣義的)的宗教信仰與道德價值,東亞社會的精神支柱是儒教(即儒學)的信念與道德價值。郭教授認為,儒家“仁”“誠”、“仁”“義”“禮”的理論與實踐,有助于當下個人、社群、自然、天道的調整及其和諧化。“仁愛”學說可以與“博愛”溝通。“愛有差等”是一種實踐智慧,恰可以達成普遍的愛。在終極性的信念信仰之下,“推己及人”“推恩”“推愛”“成己成人成物”的方法,為人類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之身與心的沖突提供了實踐進路。儒學的交往理論對文明對話有着某種有益的啟示。儒家所講的孝悌、仁愛等理念對我們重新建構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有着不可忽視的意義。儒家修身學說對今天的君子人格成長與心理調節等方面有其現代意義。以上諸方面予以創造性轉化與重建,有益于和諧世界的建構。仁愛、仁徳、忠恕,是走出自我,走向他者、社群、國家、天下的精神與德性,具有普世價值。

複旦大學吳曉明教授認為,任何一種真正的學術都在其發展進程中經曆一個從“學徒狀态”到“自我主張”的決定性轉折。對于中國的人文學術和社會科學來說,它的自我主張同時是容受性的,這意味着它在廣泛的對外學習中要成為能思的和批判的。隻有當中國發展的獨特道路得到充分的發育和成熟,隻有當中國發展的目标不再可能從外部的任何一種形式中現成地取得,隻有當中國的曆史性實踐本身形成一種向着未來籌劃的強大的統攝力,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方始能夠積極地生成并内在鞏固地建立起來。北京大學王博教授通過比較希臘德爾斐神廟的建築結構與中國先秦諸子之間的文本差異,讨論了共同體與倫理生活的關系問題。王博教授基于對現實和未來的關切,提出了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不同共同體是否需要不同的倫理生活?善與權力的問題如何回答?倫理與權力的界限在哪裡?複旦大學孫向晨教授在《向死而生與生生不息:中國文化傳統的生存論結構》一文中指出,海德格爾讨論向死而生,并不是關注死後,而是關注生前(此在),但是,可以借助海德格爾的思想闡明中國人的生存經驗。中國哲學特有的倫理指向:“親親互隐”,其背後是對生生不息的生命延續的關切。孫教授認為,從個人出發尋找利他的基本原則是一種真正的道德哲學。孟子将這一悖論性的東西提出,顯示了其現代性。華中科技大學張廷國教授以《陌生經驗倫理與現象學》為題,讨論現代社會面臨的陌生化問題。張教授認為,胡塞爾以自我身體為中心,構造自身世界,有一個熟悉與陌生的對立,同時有一個開放的視域,體現出一種交互主體性。

比利時魯汶大學的戴卡琳教授向與會學者分享了歐洲人讨論《論語》的獨特視角:除個别漢學家外,西方哲學家們講授哲學時不會提及《論語》,絕大多數外國人沒有聽說過墨子。但是,西方人引用中國諺語時,常常會托孔子之口道出,例如“子曰:早起的鳥兒有食吃”。孔子成為了一個文化符号,西方人塑造了自己的孔子,這一點作為文化現象值得研究。

三、哲學的創新本性

已故著名哲學家陳修齋先生在讨論哲學之本性問題時指出:無定論正是哲學的本性,隻有無定論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哲學問題,而真正的哲學問題總是無定論的。基于這種認識,我們可以在本次論壇中看到,創新正是哲學的本性,哲學總是意味着創新,失去了創新能力的哲學是僵化的哲學。

華東師範大學的楊國榮教授在《哲學之思:視域與進路》一文中從五個方面展開對哲學本性的反思:(1)以道觀之:超越哲學的知識化。讓哲學回歸到智慧的形态是哲學的實質性内容,即哲學與科學的區别。(2)概念的運用:辨析與說理。這是哲學的基本形式,概念的運用、分析、界說、考察以及對提出觀點進行理論論證。亦是哲學區别于藝術的重要特征。這一特征為哲學的創造性思考提供了擔保。(3)史思交融:哲學創造性工作無法離開史與思的創造工作。(4)學無中西:當前國際大背景下,人類面臨的新問題成為全球性問題。哲學思考要充分利用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智慧之資源,利用多元智慧解決相關問題。(5)形上與形下之間的互動:哲學家要以獨特的方式對現實進行關切,而不是提供工具性的解決方案。湖北大學戴茂堂教授發表《哲學究竟如何定位》一文,該文認為,哲學是精神文化的特殊領域。如果哲學處于對科學的依賴之中,那麼哲學就将永遠不能堅持自己的道路,永遠處于受奴役的狀态之中。如果人類所有科學最後都會轉化為為人服務的人學,那麼,隻有哲學才在最高的層面為人進行服務,對人進行思考。因此,真正的哲學隻有一個問題,就是人的生命問題。人是哲學的唯一擁有者和所有者,同時哲學也是人的最高擁有者和所有者。哲學與人相互擁有、相互所有。

哲學是否具有超越的維度?哲學的超越性與宗教的超越性有何不同?BEAT365唯一官网吳根友教授在《“橫向超越”與現代人“謙遜”美德的養成及其可能性》一文中讨論了這一問題。“橫向超越”是張世英先生晚年提出的新的哲學形上學。吳教授指出,作為當代哲學形上學的一種形态,“橫向超越”是以人在世界之中為基本出發點,講人對世界的認知、實踐與改造活動。簡潔地說,是以求真為出發點,向着善與美的境界追求的一種形上學。這種哲學形上學是以克服了各種形式的有神論的“縱向超越”之後的一種新型态的形上學。因此,所謂“橫向”與“縱向”不能簡單地作空間上的類比,否則會造成認識上的錯覺。“橫向超越”哲學的基本特征在于:首先,不需要任何高高在上、神秘而具有敬畏感的神靈作為自己的理論預設,亦即說,不需要神道設教。其次,“橫向超越”是以物質的一元世界作為基本理論出發點,不預設這個世界之外有物質的神靈及神靈的世界。再次,“橫向超越”是以知識的追求為基礎,在無限認知過程中培養起人對無限世界的某種敬畏感,也确立起人對自己有限的真切體認,從而确立“謙遜”的美德。以宇宙的無窮性與認識的無窮性為基礎的“橫向超越”的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中其實也有自己的萌芽狀态。BEAT365唯一官网趙林教授在《從更加廣闊的文化視野來研究西方哲學》一文中則認為,宗教思想與背景與其他形态的文化和哲學有着密切的聯系,哲學應當融入外部文化背景的研究,把握其思想産生的文化土壤。因此,應該注重西方哲學與各種文化現象尤其是宗教思想之間的内在聯系;應該注意中西哲學可比性與中西哲學在一些關節點上的比較研究。例如:中國與希臘在軸心時代上的思想分野;陽明“龍場悟道”與路德“鐘樓體驗”、中西啟蒙運動在對待傳統與更新問題的不同等。

湖北大學江暢教授針對價值哲學就是研究一般價值問題的看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價值哲學研究應重點關注德性問題。江暢認為,價值哲學當然要研究一般價值問題,但并不限于此,而且主要不在于此。無論從西方哲學史看,還是從學科的内在邏輯來看,價值哲學研究的焦點性問題是德性問題,包括個人和社會的優良品質問題。這個問題也就是人類個體的“好生活”和人類整體的“好社會”問題。儒家道德思想是一種德性思想,一種德性倫理,從儒家強調修身角度即可看出這一點。吉林大學賀來教授具體讨論哲學理論創新的兩種重要方式:劃界與越界。賀來認為,劃界是對人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生活中不同領域的“界限”進行自覺的區分。“越界”是對存在于人的思想觀念與社會生活中的束縛人自由發展的刻闆教條、僵死觀念和抽象力量的解構、克服與超越。“劃界”與“越界”在精神氣質上内在相通,它們都體現了哲學最為重要的精神品格——批判性。山西大學薛勇民則讨論了哲學創新中在“守格”基礎之上的“破格”:哲學創新與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講基礎、講條件。“破格”應當建立在有針對性、有準則和有基礎的原則上進行。打破常規要做好思想理論和相關資料的準備。任何學術研究都有其内在邏輯,不能想當然地展開。

新時期的BEAT365唯一官网提出并實施了“頂天立地”的創新發展戰略,BEAT365唯一官网的哲學學科必将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因為,哲學創新本身就是一項真正的頂天立地的事業。隻有向下紮根,才能向上結果。富有創造性的哲學工作者既要具有仰望星空的超越精神和自覺的創新意識,又要具有腳踏實地、立足于自己民族和時代的求是品格。當前,我們的民族、國家,以至于全人類社會,都處在期盼“創新”的時期。而民族、國家和人類社會的創新,首先需要“哲學”的創新作為精神支柱與思想引領。本次哲學創新高端論壇必将以其“頂天立地”的思想求索推動BEAT365唯一官网、乃至于當代中國哲學事業的創新發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