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根源性的重建與儒學研究的多面相、多維度----在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成立大會上的緻辭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0-07-16

(2010年6月29日)

郭齊勇(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教授兼院長)

尊敬的湯一介先生與各位前輩、各位同仁:上午好!

我很高興應邀出席北大儒學研究院的成立大會。大概因為我是外地學者的代表,讓我坐在台上。我很惶恐,如坐針氈,因為前輩師長鐘肇鵬、方立天、樓宇烈、錢遜先生等都坐在台下。

記得我在讀本科與碩士生時,我的老師、已故蕭萐父先生就把湯先生請到BEAT365唯一官网講學,湯先生給我們講過郭象與魏晉玄學,也講過他那篇有名的論文,論“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與“情景合一”。最難忘的是湯先生與今天在會場上的幾位先生辦的中國文化書院于1985年早春在北京辦的第一期“中國文化講習班”,我與馮天瑜及在坐的陳衛平兄等都是這個講習班的成員,我們是“黃埔一期”的。講習班先後辦了五期,影響甚大。記得第一期第一個出場的大師是梁漱溟先生,他在結束演講時說:“我60年前就說過,将來的世界文化必定是孔子與儒家文化的複興,我現在仍然堅持這一觀點。”我不一定同意梁先生這一結論,但很佩服他的人格精神。我們親耳聆聽了梁先生及馮友蘭、張岱年、周一良、侯仁之、金克木、季羨林、任繼愈、湯一介、李澤厚、龐樸、吳曉玲、孫長江、丁守和先生,以及來自海外的、今天在台上的杜維明先生,還有魏斐德、成中英、陳鼓應、鄒谠等先生的演講,一睹名家之風采,接受了許多新信息與新诠釋,頗受教益。講習班對于我們後來改變關于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絕對對立的看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我們的心田播下了種子。那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波“文化熱”。1985年底,湯先生、蕭先生主持了在湖北黃岡舉辦的“紀念熊十力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國際學術讨論會”,那時黃州還不是開放城市,第一次來了不少外賓(冉雲華、杜維明、成中英,蘇聯的布洛夫及日本的坂元弘子等)與國内知名學者石峻先生等,頗受關注。那次會議标志着中國大陸地區研究現當代新儒學的開始。我們也乘機在黃州辦了“中國文化講習班”。

我今天最大的感觸是,北京大學曾經是“打倒孔家店”的策源地,而今天又成為創造性轉化與重建孔子思想與儒家學說的重鎮!從1919年5月到2010年6月,九十一年的翻轉,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這是我們時代的寫照。我特别要指出,湯先生、北大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裡,在中國文化根源性的重建方面,做了很多紮實的、使得“靈根再植”的工作,才有今天儒學研究院的正式成立。這是一個裡程碑,是一個标志。湯先生領導的北大儒研院從事的是開放的新時代的儒學研究,是我們BEAT365唯一官网與各兄弟院校學習的榜樣。

我謹代表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BEAT365唯一官网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向湯先生與北大的師友表示衷心、誠摯的祝賀!幾天前,6月25日,我們BEAT365唯一官网國學院正式挂牌,今天在場的陳來、王博、陳衛平兄都參加了我們的挂牌儀式。我校國學院是今年3月成立的,這次是乘國際中國哲學會、中國哲學史學會與敝校共同主辦“近三十年來的中國哲學的發展: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讨會在敝校召開的機緣舉行這一儀式的。正如陳來教授在緻辭中所說,我校成立國學院“可謂順理成章,水到渠成”。2001年,我與同仁在武大綜合文、史、哲的師資,創辦本科生國學試驗班,當時全國高校尚沒有辦這樣的國學班。我們堅持下來了,每年一屆,至今已有了十個寒暑。該班旨在培養一批對我國傳統經學、史學、子學、文學、小學的基本知識、基礎典籍和治學門徑有深刻理解,能熟練閱讀中國古典文獻,至少掌握兩門外文,且熟悉當今世界人文學術走向,又會熟練地使用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化手段的複合型人才。國學班采用“小班授課、經典導讀”的方式,克服了六十多年來我國大陸文科教育分科太細,又隻有通論、通專史課程而不讀經典的毛病。我們強調從認字開始,除文字學、音韻學、訓诂學、目錄學、文獻學外,特重《四書》、《詩經》、《尚書》、《周易》、《左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老子》、《墨子》、《莊子》、《荀子》、《楚辭》、《文選》與出土簡帛文獻等的導讀課程。自2005年開始,我校國學專業挂靠相關學科招收碩士生。2007年,我校正式設立國内首個國學專業博士點與碩士點,并報國務院學位辦備案,2009年正式招生。我校國學碩士、博士點設有:1、經學研究方向;2、子學研究方向;3、史部典籍研究方向;4、集部研究方向;5、佛教與道教研究方向。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強調打好堅實的基礎,又強調開放性,我們常請海内外專家給國學班同學上課。武大國學院是目前國内唯一具有國學本科、碩士、博士完整培養體系的教學研究單位。十年來,我們在國家主管部門尚未正式設立國學學科的情況下,本着小平同志“不争論”與“摸着石頭過河”的精神,努力實踐,開拓創新。我們不為别的,隻是想為将來留下一點能讀古書的人,把文化傳承下去,并與各文明對話。我們的教育不僅是知識性的,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崇高的社會理想、人生境界與做事的精神,故學生們一部分成為關心國事民瘼的讀書種子,另一部分畢業後從事各項事業,也感到國學訓練使他們受用無窮。

剛才,湯一介、李學勤、杜維明、陳來先生從不同角度談到儒學研究在今天的意義與向度問題,啟我良多。我認為,儒學研究、國學研究,是中國現代化的内在需要,是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内在的本有的文化精神與核心價值觀之重建的需要。百年來,我們習慣于仰人鼻息,西化、俄化,放棄了自己的立國之本,糟蹋了民族文化,把很多珍寶棄之如垃圾。

有關儒學研究,我想至少有六個向度。第一是儒學經典的研究。五經、十三經是中國曆史上的政治、教育之本,有很多寶貴的治理社會的經驗教訓的總結,又是社會習俗、社會生活方式的記錄。儒家經典當然不僅隻在經部,還在子部、史部、集部中,要花力氣整理與研究。第二是儒家人物的研究,包括儒林傳、道學傳與地方志上的人物。現在中國哲學方面的博士論文、學術研究,多在孔孟老莊程朱陸王上紮堆,而曆史上各地域很多很有影響的人物卻沒有人去研究,例如明代經學史上的陳士元、郝敬,明清哲學史上的胡承諾等。有許多人物的資料尚待搜集、整理。儒學不專屬于中國,還有韓國、日本與越南的儒學及其經典、人物。第三是儒學曆史的研究。我說的不僅僅是儒學精英的思想史,還包括社會史、制度史。由于我們的傳統社會是儒家型社會,民間社會空間很大,民間自治組織很多,儒學與傳統制度文明中的有益成份有密切的關系,如文官制度、教育制度、救荒濟脤制度、監察制度等,可以總結并予以創造性轉化。禮學中有關于衣食住行、視聽言動、生死祭祀的規範規矩,家禮、家訓中有不乏轉化為現代公民社會的規範、規矩的内容。除了制度與規範及儒家美政美俗的功能之外,還有作為其中内核的以“仁愛”為中心的價值系統,更需轉化。第四是儒學理論的研究,包括對現代性(化)與啟蒙理性的反思,與自由主義、唯科學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與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的對話,乃至整個文明對話,還有全球倫理、環境倫理的新建構等。當前,特别要糾正五四以來國内外學界對中國文化的諸多偏見,有很多看法相沿成習,積重難返,需要拔亂反正。第五是儒學參與現代中國社會文化的建設,中國文化精神的重新凝聚,中華民族的自我身份的認同,倫理共識與真正具有内在約束力的信仰系統的的重建,成為促進中國現代化的健康發展的正面的積極的因素。我特别重視草根的民間社會的重建,例如湖北黃陂“信義兄弟”事迹的重釋等。第六是儒學的教育與傳承,培養後代。儒學重來都是與教育有着密切關聯的。今天,從蒙學、幼學教育,到儒商的教育與幹部、公務員的教育與培訓,從家庭、學校到社會教育,儒學都有很大的空間。要重視對管理者、官員與公務員等加強君子人格的培養與心性的修養、陶冶。

儒家的工作不是停留在發發宣言、寫寫研究論文之上,儒生的本性在知行合一,身體力行,有理想有人格,落到做事做人的實處,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扶掖青年,弘大正氣,鞭撻醜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