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布朗應邀來武大beat365体育官网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1-05-24
4月11-14日,英國愛丁堡大學著名宗教學教授、蘇格蘭人文科學院院士、《劍橋基督教會史》第7卷主編布朗教授應邀來我院做講座。
講座共分三講。第一講的主題是宗教與“新科學”。講座論述了當時興起的自然哲學、科學方法和看待自然世界的新視角如何颠覆了人們長期以來從宗教角度出發對宇宙形成的認知,并且又如何促進了揭示自然世界的新方法。從此之後就發生了一種變化,人們不再為追求靈性的智慧而思考自然世界,而是轉向對自然法則的系統研究,為的是找到有用的知識來促進世界的改造。而“新科學”開始審視基督教的宇宙觀以及教會的影響力與權威。
第二講的主題是啟蒙與宗教。三十年戰争、新科學的出現、對人類理性的信心等促成了17世紀晚期和18世紀的啟蒙運動的興起。啟蒙思想家對理性充滿了信心,認為理性和科學的方法足以讓人類獲得真理。不過,布朗教授強調啟蒙運動并不一定反對當時仍占主流的基督教,當時大多數啟蒙思想家都認為自己是基督徒,并且認同一種合理的、溫和的基督教。他們試圖在理性與啟示、自然中的上帝與《聖經》中的上帝、知識與信仰之間走一條“中間路線”。有些思想家如洛克緻力于把基督教變得更具合理性、更溫和和更少獨斷和不寬容;有些思想家如約翰・托蘭德,安東尼・科林斯和馬修・廷德爾主張以哲學的方式诠釋《聖經》,去除《聖經》中的那些違背理性的奧秘、奇迹、啟示和故事;在18世紀中葉,一些大膽的思想家如伏爾泰、休谟甚至質疑自然宗教和自然神論,懷疑宇宙中是否存在着一個設計者上帝;而盧梭等思想家回應了上述懷疑論,将宗教建立在人類情感而不是理性的基礎之上,他們不是到自然中尋找外在的證據,而是到信徒的心中去尋找内在的證據。這種對宗教情感的強調将在充滿暴力和動亂的法國大革命時期導緻基督教的重新覺醒。
第三講是基督教的覺醒運動。盡管基督教遭到了啟蒙思想的嚴峻挑戰,經受了法國大革命的嚴重破壞,但是拿破侖的連年征戰卻見證了整個歐洲基督教信仰的複興,标志着基督宗教的“偉大世紀”的開端。布朗教授分析了這種現象及其諸多原因:大革命在歐洲喚起的興奮、恐懼和希望有利于宗教的活躍;在面對基督教所遭受的空前沖擊以及史無前例的社會政治大動蕩時,很多歐洲人在《聖經》中尋求慰藉,在《聖經》的預言中尋找事件背後的意義;在德國,敬虔派在革命和入侵的巨變中選擇接受先知的教誨;面對當時的政治巨變,有些浪漫主義者在基督教,特别是中世紀基督教中尋找寄托;面對法國入侵者,被占領地的教士打着上帝旗号發起了抵抗運動,基督教與新興的民族主義狂熱聯系在一起。總之,在1815年的歐洲,基督宗教又重新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