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自由不在自然之中,而在自然之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團隊之康德實踐哲學講座開講啦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6-12-19

2016年12月16日下午,曾曉平教授在哲學院南樓114會議室作了主題為“康德實踐哲學”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團隊的負責人李志教授牽頭主辦。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團隊于今年六月份正式組建,緻力于加強學科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整合其他學科的理論資源,從不同的路向開展和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研究。

多年來,曾曉平教授一直潛心于康德哲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對康德實踐哲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體察。此次講座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内容:康德的著作與領域;康德實踐哲學的基本内容;康德實踐哲學的曆史定位。

首先,曾教授向我們闡述了康德哲學的基本問題和體系結構,他認為這是了解康德著作和領域的前提。康德哲學的基本問題是“自由和自然的關系問題”、“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人是什麼的問題”,其中“自由和自然的關系問題”是康德哲學的根本問題。康德哲學的體系結構是以批判哲學體系和科學形而上學體系為内容的哲學體系,批判哲學是為科學形而上學奠基基礎。

其次,曾教授簡述了康德實踐哲學的基本内容:批判哲學和形而上學哲學。作為批判實踐哲學的著作是《道德形而上學奠基》、《實踐理性批判》,其主要問題是道德性的最高原則是什麼?先天綜合實踐命題、實踐判斷是如何可能的?康德實踐哲學主要是為了解決我們為什麼是自由的,但卻我們的行動又是在自然中出現的?曾教授認為,在康德那裡,自由不在于自然之中,不在于對必然性的認識上,而在自然之外在本體領域。

最後,曾教授總結了康德實踐哲學的曆史定位。康德實踐哲學為法學、倫理學奠定了形而上學基礎,通過引入準則概念,把道德學建成準則學,深入到人的心靈的根源;從早期現代以來政治與道德關系中,康德區分了政治與道德的關系,并認為它們都以我們純粹理性批判的先天原則為根據;從國家起源和政府權力來源的說明中,康德實踐哲學從人的理性的先天原則出發提供了一條先驗主義的解決路徑,是一種基于批判立場而形成的批判主義先驗主義。

講座結束後,曾教授與在座的師生就康德實踐哲學的相關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讨論,思想的火花在哲理的星空中彌漫開來,講座的氣氛由此達到了高潮。李佃來教授興奮地說,“曾教授剛剛所講的内容十分精彩,我從中獲得了許多啟發和靈感,受益匪淺,非常感謝。”這樣一場溫馨愉悅的哲宴在思想火花的激蕩中落下了帷幕,人們卻遊弋于思想本身久久不願離開。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