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特聘研究員羅志達老師來我院舉行現象學前沿研究講座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7-03-30

316日下午,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特聘研究員羅志達老師應我院邀請來到我院,并于16日晚上以及17日上午為哲學院師生進行了兩場精彩的現象學研究前沿講座。兩場講座題為“社會認知及其路徑”與“Motivating Empathy:The Problem of Bodily Similarity in Husserl’s Theory of Empathy”。兩場講座都是郝長墀教授主持。

在第一場講座“社會認知及其路徑”中,羅老師讨論了社會認知科學的曆史發展及其内在的理論脈絡,并以此為兼談現象學的新近發展。社會認知理論是要解釋在社會交往中人如何能夠在交往過程中知道他人的心理狀态。而最近的社會認知辯論主要是在“讀心論”的框架下進行的,它一般的指稱“我們将心智狀态(如意圖、信念、欲望)歸屬于自身及他者的能力,以及就他人的心智狀态來翻譯、預測并解釋他人的行為”。兩種經典的“讀心論”框架下的社會認知理論徑路分别是理論理論(TT)和“模仿理論(ST)”。理論理論(TT)将概念能力及推理能力作為社會認知的規範性模型,認為認知便是主體所持有的關于外部世界(包括他人)的命題内容以及諸命題之間的邏輯關系。在該模型之下,主體對他人的認知要經過在對他人的外部特征的感知基礎上的高階的概念和邏輯的推理過程。與TT相對,模仿理論(ST)認為他人認知依賴的不是某種高階認知過程如理性推導,而是依賴自身的基本能力,如想象性投射。在ST下,對他人的認知要經曆:在第三人稱上的觀察、以想象的方式将自己置于或投射到他人的處境、執行模仿的程序、基于類比将自身模仿所得的心智狀态歸于他人之中。TTST的共同理論預設是,他人的心智狀态是不可見的,我們需要區别于感知的其他認知過程來解釋他人行為之後的心理狀态。并且兩者都面臨着唯我論的問題,即我們認知的他人是我自己的類比物。

接下來羅老師介紹了基于現象學反思的社會認知理論的對前面兩種理論提出挑戰的第三種立場:直接感知理論。這一立場依據 “回到現象本身”的現象學原則指出我們需要把人際交往從實驗室場景回到面對面的真實交往。而從具體經驗出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是不可以還原為其他認知過程(如推導和模仿)的同情行為,因此我們對他人的心理狀态的感知是直接的。以社會認知為例,羅老師指出當前現象學發展展現出以下特征:開放性、學科交叉性、領域交叉性、對科學證據解釋的多樣性。

在第二場講座“Motivating Empathy:The Problem of Bodily Similarity in Husserl’s Theory of Empathy”中,羅老師深入探讨了胡塞爾的基于身體相似性的移情問題。該問題是胡塞爾主體間性理論的核心問題。羅老師指出,胡塞爾經典的身體相似性是基于視覺上的主體與他人的身體外觀的相似性的。通過這種相似性主體才能将通過類比性的被動統覺将他人看作和自己一樣的具有身心二重性的内外統一的主體。然而,羅老師指出,基于視覺類比的相似性理論在理論根基上具有缺陷。其一,由于自己的身體與他人的身體由于被給予的方式不同,我無法像看到他人的身體的全貌那樣看到自己的整個身體,這種不對稱使得類比變得困難。其二,基于視覺的身體相似的移情理論會導緻唯我論,因為我對他人的内部狀态的感知完全依賴于我自身的内部狀态。這種理論無法回答笛卡爾式的對他人的心靈存在的懷疑:不管他人有沒有内部意識,我都可以依據身體的視覺相似性将其感知為具有内部的心靈存在。在對基于視覺的身體相似性理論進行批判的基礎上,羅老師創新性的提出了将胡塞爾在《觀念II》中強調的觸覺經驗作為身體相似性的基礎。由于在觸覺經驗中,例如在握手的體驗中,觸摸者和被觸摸者處于相互和互逆的直接接觸,被觸摸者同時也是觸摸者。這樣身體的雙重内外性便同時在觸摸者和被觸摸者之中顯現出來。觸覺的雙重交互性能夠有效的克服視覺認知所帶來的距離感以及二元對立,這樣便能較好的解決視覺模型中固有的難題,如自我與他人的身體在視覺中顯現的不對稱性以及唯我論的困境。這樣,羅老師通過強調胡塞爾思想中的觸覺模型相對于視覺模型的本體論上的優先性地位,為主體間性理論打破舊的局面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讓同學們深受啟發。

羅老師的講座特點是材料詳實,論證充分,迅速抓住問題的要點,深入淺出。在兩場講座後,我院同學均與羅老師進行了熱烈深入的交流。羅老師稱贊我院同學們踴躍提問、思維活躍,而羅老師的解答也讓同學們受益匪淺。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