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菁教授做客長江論壇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7-06-05
2017年6月1日下午,由beat365体育官网主辦的長江論壇第二十一講《哲學會走向總結嗎?》在beat365体育官网大報告廳召開。主講人朱菁教授現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特聘教授,在哲學和認知科學領域具有顯著的國際影響。beat365体育官网院長吳根友教授出席論壇,并為朱菁教授授予了長江論壇紀念獎牌。參與論壇的師生來自不同專業,現場氣氛活躍。
朱菁教授首先闡述了“哲學終結”這一觀點産生的背景,并主要以科學為例,讨論哲學是否會走向終結。他認為科學的版圖不斷擴張,産生了多樣的成果,在各個方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面貌。在這樣的環境下,哲學應該做出什麼調整才能繼續發展成了一個問題。
在詳細讨論之前,朱菁教授區分了科學與哲學的不同點,說明了為什麼在這場較量中哲學不被看好。第一,哲學似乎裹足不前,沒有多大進步。哲學讨論的問題很多還是兩千多年前的問題,哲學家們對它們的解答也沒有多大的發展。第二,哲學衆說紛纭,不容易形成共識。第三,至少從實用的角度看,哲學不見得有什麼用途。第四,哲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考、思辨、論辨,輔之以觀察、直覺、内省。但是哲學的觀察比科學粗糙得多。通常來說,哲學家不做實驗,也不會構建複雜的邏輯系統和邏輯演算。與此相對,科學不斷在進步,甚至發生革命性的變革或進步,可以說是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雖然科學的前沿有争論,但經過一段時間,科學總能得到一些共識。而且科學的知識往往有用,可以指導實踐。科學的研究的方法貫徹了經驗哲學的學說,主張感官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并主張用經驗的方法來檢驗理論是否正确。科學家們不僅需要提出假說,更重要的是得出可以用經驗檢驗的推論。這種方法也可以稱為假說演繹經驗檢驗法。這個方法在牛頓之後成為了科學的嚴格的、自發的規範。這是科學區别于哲學的最重要的特征。此外,科學還強調對數學的應用,注重社會化的可重複的檢驗。
之後朱菁教授列舉了當前幾類處理科學與哲學關系的态度。第一類認為哲學隻能服從命運。科學的發展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要承認哲學的不足并做出改變。
第一種邏輯實證主義“拒斥形而上學”。他們認為形而上學讨論的問題是假問題,因為形而上學的問題得不到答案,形而上學理論推不出可用經驗檢驗的結論。故這些結論是沒有真假的胡言亂語。哲學應該放棄原來宏大的、空洞的、不切實際的目标,轉而分析科學知識科學語言的邏輯結構,重構科學知識的體系。這個體系的基礎是可觀察的東西,不可觀察的理論實體要用邏輯的方法推到可以用經驗檢驗的條件上。後期的維特根斯坦也認為哲學應該放棄傳統哲學給自身設定的宏大任務,哲學應該起診斷和治療的作用,糾正我們不好的言語、思維的習慣。當代分析哲學延續了一些邏輯實證主義的看法,認為更應該分析一些核心概念,而不是去發現世界是怎麼樣的。
第二種自然主義認為哲學應該和科學保持步調一緻,為科學的馬首是瞻。具體來說,哲學應該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和科學保持一緻。例如世界是怎麼樣的,人是怎麼産生的,宇宙怎麼産生等問題,哲學的回答應當遵從當前科學的最好理論。哲學方法也應當向科學靠攏,而不是在扶手椅上的思考。
第三種實驗哲學采用了心理學、語言學的一些簡單方法,研究普通人是怎麼應用一些概念,具有什麼直覺等。蓋梯爾的一篇文章《知識是得到辯護的真信念嗎?》中刻畫的兩個反例,哲學家有“人隻是碰巧相信”這樣的直覺,但這個直覺對普通人來說是否一樣需要進一步調查。有研究顯示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年齡、不同性别的人,的确有直覺上的差别。所以哲學家不能局限于自己的直覺,而應該調查其他人直覺、感受。不過最新結果顯示“蓋梯爾直覺”,被認為是跨文化的普遍的直覺。
第二類是劃分哲學和科學的界線,井水不犯河水。這一類的哲學家們認為,哲學能回答科學無法回答的問題,可以展開對最基本的存在性的問題的追問。例如究竟什麼是數什麼是集合,什麼是時間空間因果關系,所以哲學還保留着它的傳統領域。概括地說,科學研究“是什麼”的問題,也就是是描述性的問題。而哲學研究的是“應該怎麼樣”的問題,這是規範性的問題。例如應該怎麼思考,怎麼追求美好生活等。科學與哲學可以說是事實與規範的二分,哲學還可以在規範領域繼續發揮作用。但是,這些所謂的對基本的存在的追問是否就不能在将來為科學回答呢?朱菁教授認為這是存疑的。目前對時間、空間的讨論,已經是物理學研究的對象。事實與規範的二分的界線是模糊的。如何離開事實來探讨規範性問題,規範性問題能否轉換成事實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讨論。
第三類質疑科學的有效性。反實在論認為科學未必是對世界真實的描述,科學的真可能隻是更有用的意思。後現代哲學解構科學在認識地位上的優先性。但這在瓦解科學的同時也在瓦解着傳統哲學。這種觀點認為我們或許要發展一個新的哲學,這個新哲學放棄追求真與确定性。
最後朱菁教授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哲學是什麼,取決于怎麼看待哲學的目标。哲學的目标在朱菁教授看來是“四不像”,哲學與科學、數學、藝術、常識都有相似的地方,但都有不同。朱菁教授認為人們常忽視最後一點,也就得哲學與常識的相似。朱菁教授認為哲學應該貼近常識,尊重常識,應該簡潔、直指人心,能讓多數人理解。按照這種說法,哲學不僅要吸收科學、數學、藝術的優點,還要對普通人有吸引力。哲學家塞萊斯認為哲學的目标是研究事物怎麼連結起來。換句話說,哲學的目标是尋求理解,它需要研究各種事物是怎麼結合起來的。
根據上述看法,朱菁教授給了四個或許可以讓哲學繼續發展的建議:第一,哲學作為求真的學問,要考慮怎麼理解真。但在這個方面也許科學、數學更為适合。第二,哲學作為緻用的學問。第三,哲學作為尋善的學問,不管是道德、政治還是實用意義上的。第四,也是朱菁教授認為最有前途的是追求理解。這裡的理解指在最廣泛的意義上統合各種各樣的東西。在這個意義上,科學雖然會帶來影響,但科學無法取代哲學。哲學仍然可以為人提供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上的洞見。
最後,朱菁教授回答了衆多現場師生的提問,提問回答直到下午6點。吳根友院長補充了哲學對美的追求的看法,強調哲學的詩化,抛棄實證科學的狹隘性,超越宗教的泥潭。(廖新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