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學術研究  >  學術報道  >  正文

德國特裡爾大學蔔松山教授來我院講學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17-10-31

10月26日,德國特裡爾大學世界著名漢學家、美學家蔔松山教授應邀在我院作了題為“中國和西方美學——比較的思考”的學術講座,為美學及其他專業的碩博士生帶來了對于中西美學之間的獨特思考。講座由beat365体育官网鄒元江教授主持。

蔔松山教授從中國傳統美學自身特點、中國傳統美學與康德美學的對比、現代中國美學與西方思想的邂逅三個方面展開論述。蔔松山教授認為,中國傳統美學往往與中國古代的藝術形式緊密相連,詩歌藝術、繪畫藝術、建築藝術、書法藝術等都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集中表現。中國傳統美學在古代并未形成具備邏輯性、系統性的理論專著,其所研究與發揚的即為藝術本身。佛教禅宗借由“法”和“悟”的基本概念彰顯法和自然的統一,道家思想倡導遵循自然法則,衆多藝術作品正是通過創作出自己的“法”而活了起來。

在對康德的美學理念和中國傳統美學進行比較的思考時,蔔松山教授稱,雖然在“審美理念”與“意象”、“天才”與“氣”等美學概念上有相似之處,但從康德所倡導的美學藝術與自然相銜接的中介物——“天才”角度觀之,西方美學以其“原創性”作為根本,以凸顯藝術作品與自然無異,這帶有鮮明人文色彩的獨特性;而中國傳統美學與之恰恰相反,提倡人在長期實踐後達到高級的藝術水準,這種藝術上的完美與“至工”往往以“模仿”作為開端。蔔松山教授認為,中西方美學雖然有較大的理念差距,但在追求作品表現出“獨特意境”這一點上卻不謀而合,即對“審美思想的力量”追求是一緻的。

在西方愈發重視對中國藝術研究的同時,“中國在通向全球化、現代化的路上,也同樣可能更多地察覺到自身文化傳統”,蔔松山教授表示,中西文化間的邂逅不是在過去的10年間才開始的,藝術家們将如何在不同文化、傳統即他們獲得多重身份的行動中協調自身,我們将拭目以待。

講座結束後,蔔松山教授熱情回答了同學們對其漢學研究曆程以及現代中西方美學的發展問題。

(文:楊陽攝影:宋柏楊)

Baidu
sogou